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容忍人,用人,是因为
说白了,封建社会就是人治;贞观时期形成清明政治氛围的根本原因是皇帝李世民个人。你不相信吗?那我举个例子:
长孙无极是李世民的姐夫。他跟随姐夫南征北战,参与玄武门的变化,为贞观的治理做出贡献。无论在任何阶段,他都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展示了自己的长处。李世民也非常信任他,君臣关系也非常和谐。后来成立了凌烟阁功臣记录,长孙无极排名第一,可谓名副其实。
[img]181608[/img]
然而,李世民死后,长孙无极作为一个孤独的大臣,仍然为唐朝努力工作,但他也做了很多不道德的事情,比如诬陷吴王李克并强迫他死亡;排除和陷害著名的宗族将领、江夏郡王李道宗,甚至流放他死亡。然而,他的侄子唐高宗李志并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在武则天的挑衅下,他默许处死他的叔叔。残酷的君臣关系和家庭关系令人心寒。
为什么同一个人在前后阶段的表现如此不同?关键在于皇帝是谁。在绝对皇权时代,皇帝的个人意愿决定了政治是否清明,君臣关系是否和谐。所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任何朝代都有像魏征这样的忠臣,但并不总有明君能克制自己的喜好,从劝如流,从容驾驭群臣。如果换一个昏庸的君主,像魏征这样的人可能活不了两集。
那李世民为什么能容忍和雇佣人呢?这与他的出身和经历密切相关。
李世民出身传统贵族,政治水平很高
李世民出生在一个有金钥匙的婴儿身上。他的父亲李渊继承了他祖传的唐公爵位;这个头衔是李渊的祖父李虎跟随宇文泰的血战,靠他真正的军事成就获得的;回顾过去,李虎是西凉开国君主李杰的第五代孙子,李杰自称是西汉飞将军李广的第十六代孙子(这很难验证)。而且,李渊的母亲是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信还有另外两个女儿,一个是隋文帝杨坚的皇后,另一个是北周明帝玉文玉的皇后...也就是说,李渊和杨迪皇帝杨光是表兄弟,李世民不得不叫杨光为表兄弟。
李世民的母亲窦氏家庭也很突出。李渊的岳父窦毅在北周成为柱国,娶了玉文泰的女儿襄阳公主;如果追溯,他的家庭来自东汉的外戚窦氏,也被称为世代的贵族。
[img]181609[/img]
在科举制度诞生之前,中国古代的政治几乎被权贵门阀控制;为了保持优势,贵族们总是不遗余力地进行家庭教育。比如著名的书圣王羲之,他为什么这么优秀?他的家族琅琊王氏垄断江南士族数百年,在东晋时期甚至几代人都是宰相;所谓“王谢堂前燕”,首先是他的家人。他有钱,有时间,有老师练好字...
李氏家族来自北周陇西贵族。在弱肉强食的南北朝时期,为了保持政权竞争力,这些人世代享受顶尖教育,受到权贵圈政治文化的影响。他们的个人水平远远超出了后世一些白手起家的皇室家庭所能比拟的。在太原出兵之前,刘文静曾称赞李世民“豁达汉高,神武与魏祖,虽年少,生命天才”,就像刘邦和曹操一样。
这是李世民的天然优势。
出生军旅,常年奋战在第一线,深知江山来之不易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皇帝亲自与国家作斗争,但像李世民这样从头到尾走到前线的皇帝很少。当他只有16岁的时候,他被突厥包围的杨迪皇帝征救;后来,他跟随父亲守卫太原,多年来一直与突厥铁骑作战。
太原起兵后,对唐朝至关重要的血战基本都是李世民亲自指挥的。比如西进长安路上血战宋老生,平定曾经让唐军遭受巨大损失的西秦薛父子,打败刘武周,收复太原,血战虎关,第一次世界大战打败窦建德和王世充,攻打刘黑凯等等。在这些战斗中,他几乎每次都在第一线被杀,甚至几乎多次踏入鬼门关。
在冷兵器时代,多年来一直冲在第一线,看到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可想而知人内心的震撼。饱受战争艰辛之苦的李世民,深知创业的艰辛,也与跟随自己的文臣武将感同身受,建立了一定的战友情谊。不难理解为什么李世民从来没有架空或屠杀英雄。他是英雄中的一员;同时,正是因为他知道要打败世界并不容易,他才有主动听取意见,任人唯贤。
因此,贞观时期的和谐君臣关系主要得益于李世民的个人经历。后世的其他皇帝很少有他从战场上的血腥斗争中长大的经历。
李世民和他的臣子们对隋朝灭亡的教训刻骨铭心
[img]181610[/img]
一开始,李世民鼓励父亲李渊在太原开兵,正是看到了杨光的失败和世界的混乱;后来,他们的大部分朝廷文武都是隋朝的老大臣,都是从各种起义军中收集的。作为乱世的见证者,初唐君臣对统治失序带来的巨大灾难有着深刻的认识。即位后,李世民经常与隋朝的老大臣们交流,讨论为什么杨光毁掉了父亲杨坚留下的强大基础。
杨迪皇帝为什么会失败?原因有很多方面,但这与他出众的才华和任性有关。李世民经常读杨光的书《杨迪皇帝集》。看完之后,他发出了这样的疑惑:“看他的文章,到处都有尧舜之道,但为什么要做呢?”
隋朝老臣的口径非常一致:“依靠才华,任性,不听人说话。犯了错误,自己却不知所措。”
李世民不禁感慨:“前事不远,我属之师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句名言也是由此总结而来的。
@ 他还多次指责隋朝老臣为什么不向杨光提出建议。例如,在贞观的第一年,他问杜淹为什么不劝阻杨迪皇帝巡逻江都;后者认为杨光听不到不同的意见。李世民随后发出了三个灵魂问题:
你知道杨光听不进劝告,那为什么还要在他的朝堂里混日子呢?
既然你在他手下领工资,为什么不忠诚呢?
[img]181611[/img]
如果你说你在杨光手下微言轻,后来去王世充当极人臣,但还是没有提出建议,怎么解释?
在一番轰炸下,杜淹被噎得无言以对,只好说以后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李世民这才转怒为笑。
正是在这种危机感下,贞观时期才出现了君明臣直、上下和谐的官场景象。不幸的是,李世民死后,从小养尊处优的唐高宗李治逐渐失去了这种危机感,朝廷逐渐缺少敢于直言不讳的大臣。唐朝的政治氛围逐渐下降,直到唐玄宗早期才再次改变。
归根结底,在王权至上的封建社会,由于缺乏机制制衡,要实现和谐的君臣关系和清明的政治氛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个人;然而,个人总是有喜怒哀乐和弱点,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封建王朝总是无法摆脱“繁荣、死亡”的怪圈。
唐太宗李世民能容忍和雇佣人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