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窦婴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们继续往下看。
汉武帝16岁登基,70岁去世,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他在位期间遇到了许多问题,比如与祖母窦争夺决策权,与强大的匈奴人划分领土,与儿子产生差距。在每个阶段,朝臣的布局都受到特定时代背景的影响,要么是武帝推动政策的先锋,要么是权力制衡的权重。
其中,宰相是百官之首,重中之重。武帝任命了13位宰相,但只有一半的宰相得到了好的结局。窦婴是窦太后的侄子,他的头衔高到魏的侯爵。然而,在他的晚年,他所有的盟友都离开了,最终以不同的地方结束了。这背后的原因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政治问题:
第一,窦婴虽然有才华,但他的客观身份还是把他归类为窦氏一党。
汉景帝时期发生了两件事:1。有一次景帝喝醉了,告诉妈妈以后要把王位传给梁王刘武。刘武是窦太后最喜欢的儿子,所以太后很开心。然而,窦婴却急于说服对方,这让窦太后对侄子不满。2.景帝原总理刘舍被解雇,担心候选人,窦太后强烈推荐窦婴。
[img]176982[/img]
前后两件事看似矛盾,但也揭示了一个道理:即使窦太后不再喜欢窦婴,他也是窦家人,希望他能得到更高的职位,这也有助于他的力量。这把窦婴推到了“外戚”的行列。
建元第一年,原总理卫万生病退休,朝中总理的地位再次空缺。当时,汉武帝已经在位。武帝的母亲王有一个不同姓氏的兄弟,叫田芬。他是朝鲜的官员,他的亲戚关系非常受武帝的重用。田芬最初是竞争总理的热门候选人,但最终,由于窦的强大力量,他输给了窦英。田芬只能排名第二,成为太尉。
据说丞相统领百官,是朝中最忠诚、最服众的人。不可避免的是,在权力争吵的过程中,它成为了妥协的产物,哪一方更强大,更有联系,哪一方被推向了高地。窦氏在这里短暂获胜。窦太后去世后,窦婴立刻被武帝冷落,田芬成了新丞相。在我们看来,这是两个人之间的争论,实际上是两个“朝”之间的竞争,代表着窦太后的衰落,而不是武帝的新朝。
[img]176983[/img]
二:敌人的赶尽杀死。
这个敌人,或者政敌,就是田芬。当武帝的母亲第一次受到青睐时,田芬只是一个小官员。当时,窦颖正处于鼎盛时期。汉景帝也非常依赖他,并封他为将军。因此,田芬投机依附于窦颖,经常表现出奉承的态度。有一次,天子是朝臣。当田芬自己成为首相时,他恨窦颖来,处处为难。
元光四年,田芬娶了燕王的女儿,文武官员收到了太后的命令,都去祝贺她。宴会期间,窦颖的家臣灌夫顶撞,被逮捕拘留,等待审判。其实简单来说,这只是几个人酒后胡说八道。当时在场的程不知道等人,故意放弃。但经过深入研究,这是窦颖和田芬矛盾的延续,田芬不想着急。
果然,灌夫被捕后,他连夜迅速审问。与此同时,一些人深入挖掘了他在过去几年中犯的错误,这真的不是一张白纸。经过几次辗转反侧,他被判处死刑。窦颖非常正直,试图为他的家人和部长辩护,甚至达到了“朝廷辩论”的地步。然而,毕竟,与过去不同的是,太后一直在向武帝吹风,灌夫及其家人都被判处死刑。
据《史记》记载,窦颖听到了家臣死亡的消息,患上了中风。“有八卦,是恶言,所以12月以晦涩的方式抛弃了渭城。”也就是说,即使窦颖卧病在家,社会上还是有八卦拒绝放过他。汉武帝听到后,下令将他斩首弃市。其实武帝可能不会放过他,但他没有理由放过他。
[img]176984[/img]
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同情一个人落魄的结局,抱怨敌人的残忍。窦婴晚年有很多敌人,第一个是田芬,第二个是太后。但这一切并不完全是由“人”造成的,而是由时代造成的。窦太后的去世注定要让曾经有立场的重要大臣无用,窦婴就是其中之一。
班固在评价这个人的时候说,窦颖和田芬的外戚身份可以重用,甚至崇拜丞相。然而,窦颖不承认时代变了。同时,灌夫没有心计,叛逆不羁。这两个人落得异地结束是合理的。相反,田芬处处应变,但他玩得太多,最终被自己杀死。
窦婴的爵位高到魏其侯。为什么他晚年被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