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年)2月,李自成农民军包围开封。焦头烂额的崇祯皇帝只能释放牢房里的孙传庭,命令他再次担任三边总督,扛起“消灭李自成”的大锅。大概直到这个时候,崇祯皇帝还是不明白,前三年被他折腾得连耳朵都失聪的孙传庭,才是最有可能拯救明朝的人。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g]176408[/img]
说起明末崇祯年间的内忧外患,后人常谈孙传庭曾经“活捉高迎祥”、“打败李自成”的辉煌成就,以及他手中的“秦兵”。然而,他更重要的价值远远超过了战场上的胜败——孙传庭是当时很少有人找到晚明问题的症结,实践可靠的解决方案。
崇祯九年,晚明的农民战争就像燎原之火。在乱七八糟的陕西,他的“陕西巡抚”职位也成为公认的火山口。然而,当时不露山不露水的孙传庭,却带着崇祯分配的6.2万元的工资“坐”了起来。当时6.2万元的工资真的不够塞牙。但孙传庭更清楚,明朝的关键问题不仅仅是钱。
[img]176409[/img]
根据孙传庭上任后的各种说法,明朝陷入这样的混乱纯粹是他自己的“工作”。首先是崇祯宠臣杨思昌所谓的“十面张网”“聪明战略”。在“国内石膏已耗尽”的情况下,这是不现实的,而是浪费了人力。荒谬的战略战术导致了“士兵做不到”。明朝军队战斗力薄弱,导致“面对小偷,包围和软弱”。各种各样的自挖坑。
但为什么这些明眼人一眼就能理解的问题,明朝却视而不见,从崇祯皇帝到各级文武大臣,都是如何“做”的。“死”可能会被愚弄一段时间,但要解决这些问题,你必须刺伤明朝的黄蜂巢。不想愚弄孙传庭,真的“刺”了。
从就任陕西巡抚开始,平日里温文尔雅示人的孙传庭就开始雷霆出击:刚到陕西,就派心腹到处暗访,发现了一群蛀虫的劣迹。虽然大部分都是“小老鼠”,比如“推官”、“县长”、“副使”,但都是一个个查,一个个扫。同时,陕西官道以有限的钱粮迅速抢修,既解决了运输问题,又“以工代救”。然后“官位买粮,督兵接运,民人负贩”。陕西乱了多年,经济民生终于安定下来。
[img]176410[/img]
但最重要的是钱和食物。孙传庭采取了前所未有的举措:既然人们已经被剥去了“无法挖出的肉”,那些享有特权的“清流名人”就必须为国难买单。侵占土地的权贵豪强,一个个被“从头搜”,一定要“粮不容失一亩”,但任何抗拒者“身家生命无法保障”。查清楚后,再和这些“清流”谈条件:土地你占了,钱不能少交,被占用的土地按肥沃程度划分等级,每年按等级交钱。否则,你没有讨论你的土地。
只要看看明末令人震惊的土地并购悲剧,我们就知道孙传庭的反应其实是非常温和的。孙传庭终于收到了足够的钱和食物,然后在短短几年内展示了他的拳头和脚。他不仅培养了精锐的“秦兵”,还多次主动打击高迎祥李自成的农民军,使全军覆没的李自成一度只能躲在商洛山。几年来,为内外交困的明朝打出了“中兴”曙光。
在崇祯皇帝的支持下,孙传庭为什么还没能打败李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