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10年,时值元朝武宗时期,当年10月13日下午,天气已寒冷。在浙江金华义乌的街道上,一位郎中背着药箱匆匆赶来。邻街的陈家有个孕妇不小心摔倒了,血流不止。在郎中和产妇的共同帮助下,产妇提前生了一个男婴。母亲的生命得以挽救,但婴儿哭得像丝绸一样。郎中轻轻摇了摇头,对婴儿的父亲说:“宋先生,恕老夫直言,我见过很多早产儿,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早产儿刚出生7个月。孩子的呼吸很弱,恐怕不会持续太久。”
[img]176159[/img]
孩子的父亲叫宋文昭,是当地一位家境贫寒的秀才。她的妻子陈某前年生了长子宋渊,今年怀了第二个孩子,但胎儿刚满7个月就发生了事故,导致孩子提前出生。在当时的医疗环境下,只有7个月大的婴儿存活的概率很低。陈文昭给孩子取名宋寿,希望孩子能长大,长命百岁。多年后,这个孩子成了一代大儒,被朱元璋召入,成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当然,此时他不再叫宋寿,而是改名为宋连。
也许早产的原因,宋连从小就体弱多病,每次生病都要卧床几天,幸好母亲照顾得很好,才能度过童年。除了生病的秧子,宋连还是个“神童”。宋连六岁入学。入学第一天,他教孩子们学习《蒙求》。《蒙求》是唐代作家李翰编写的儿童教科书,类似于《千字文》。每四个字都有2484个字,每四个字都有押韵。其他孩子只能在上学的第一天背诵前两句话。宋连失控了。第一天,他背诵了全文2484个字。老师喊道:“神童也!”。
宋连学习很努力。一方面,他向丈夫学习儒家思想,另一方面,他学习杂学。15岁时,宋连去了当地一位官员家。官员们从书架上抽了一本书,然后指出了其中一段。宋连可以背诵,所以当时人们说宋连不知道世界上的知识。宋连曾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描述过自己:
余小时候就沉迷于学习。家境贫寒,无法致书以观,每次借在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屈伸,弗之怠。
由此可见,宋连之会成为一代大儒,一是他天赋聪慧,二是自己很努力。随着宋连的名气越来越大,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派人邀请宋连到朝代当官。当时,元朝欺负人民,严厉执政。宋连不想成为元朝的官员,所以他找了各种借口拒绝。元顺帝终于派出了著名的汉臣危素亲自邀请宋连,答应给宋连一个翰林编修的职位。为了避免征召,宋连干脆出家当道士,专心学习,不问世事。
[img]176160[/img]
当时,世界一片混乱,反元斗争层出不穷。公元1359年,宋连50岁。一天,一位大人物突然邀请宋连出山。他雄心勃勃,与宋连谈起了“驱逐元虏”的决心。宋连非常感动。这个人叫朱元璋。他刚刚占领南京,开始逐渐向浙东发展。
宋连来到南京后,才知道朱元璋不仅邀请了自己,还邀请了著名的刘伯温、叶晨、章溢等浙东名士。在诗歌和文学方面,宋连是首屈一指的。朱元璋任命宋连为儒家提倡,成为文人和墨客的领袖。《明史》云:
在基佐军的建议中,连也首用文学知识,恒侍左右,备顾问。
也就是说,刘伯温和宋连经常伴随着朱元璋,刘伯温在军事上发挥着主要作用,而宋连在文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宋连经常告诉朱元璋古代王侯将相治国理政的道理。不仅如此,朱元璋还让宋连成为朱标的老师。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后来是明朝的第一位王子。可见朱元璋对宋连的认可。
明朝成立后,宋连是翰林院的学士,在宋连的领导下编写了史书和法典。@ 宋连在明朝初期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宋连对朱彪王子的教育也非常成功。在老师的指导下,朱彪诚实、孝顺、诚实,是一位优秀的王子。宋连知识渊博,文臣们都拒绝接受。朱元璋称赞宋连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明史》云:
咸以委连,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
当然,这里主要是指宋连的知识第一,如果说政治贡献,宋连在文臣中的政治地位不如李善长。
[img]176161[/img]
洪武十年,宋连68岁。多年的疾病使他无法为朝廷做出贡献。宋连告老归乡时,朱元璋亲自带王子朱彪送宋连。场面非常感人。宋连回国后,朱元璋仍然非常想念他,并多次派人去看望他。
三年后,明朝发生了著名的胡伟庸案。宋连在家乡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他被锦衣卫抓到了北京。原来,宋连的孙子宋慎是胡伟庸谋反的从犯。根据法律,全家都要被株连,宋连被判处死刑。幸运的是,朱彪、马皇后等王子为宋连求情,宋连最终改为流放。但宋连毕竟年纪大了,第二年就死在了奎州。
宋连早产七个月,幸运地活了下来,最终成为了一代著名的儒家思想家。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宋连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宋连不仅知识渊博,而且素质高尚。宋连的学生方孝茹曾评论说,宋连“公众的数量可以覆盖世界,但世界不能容忍公众”。但命运并没有给宋连一个完美的结局。他的儿孙们最终被杀,孤独地走在边境。
宋连一生经历了什么?他和刘伯温一样出名是什么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