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认识朱高炽,
永乐22年(1424年)7月18日,朱迪在北征凯旋途中死于榆木川。8月25日,朱高炽得知朱迪死亡的消息。9月7日,朱高炽继位,明年改为洪熙元年。
洪熙元年(1425年)5月29日,朱高炽在皇宫中的钦安殿突然死亡,此时距朱高炽继位不到9个月。
《明史》关于朱高炽突然死亡的原因、《明仁宗记录》和其他历史资料都是秘密的。一些后来的历史学家根据历史资料中留下的一些线索提出了几种不同的说法,如朱高炽死于纵欲、雷击、中毒和心脏病。由于这些说法缺乏足够的证据,朱高炽突然死亡的原因成为了一个历史谜。
虽然朱高炽的死因已经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谜,但他在历史上对他有很高的评价。朱瞻基继位后给他的庙号是仁宗,意思是“仁孝天下归心”。在《明史》的清修中,也给了他“用人行政,善不胜书”、“和文、景比隆”的评价。
在位一年,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予休养,德化之盛,难道不与文、景比隆哉同行吗?-明史
然后,问题来了:朱高炽只当了不到九个月的皇帝,为什么历史上有很高的评价?
通过相关史料的记载,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有四个答案。
[img]174342[/img]
一、负责编写史料的文官集团一定会对朱高炽给予很高的评价
从朱迪在永乐两年成立朱高炽为王子到朱高旭在永乐十四年成为王子,为了帮助朱高炽挫败朱高旭争夺王子的地位,文官集团在解缙案、耿通案、迎驾案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解缙、耿通等支持朱高炽的朝臣和十几位王子被杀,杨荣、杨士奇等文官集团的骨干大部分被关进监狱。
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后,如果朱高炽被描述为平庸的皇帝,文官集团就不会打自己的脸,@ 无论朱高炽如何,负责编写历史资料的文官集团都会给朱高炽一个很高的评价。
二、武将对朱高炽非常满意
继位半个月后,朱高炽先后任命武安侯郑亨为大同镇守总兵官、襄城伯李隆为山海关镇守总兵官、武进伯朱荣为辽东镇守总兵官、都督事谭光为宣府镇守总兵官、都督同知梁明为宁夏镇守总兵官。从朱高炽为镇守总兵官常驻各镇、负责卫所士兵训练、统一指挥附近卫所士兵守卫边防等权力来看,朱高炽想用守卫总兵官代替藩王成为新的边防核心。
武安侯郑亨和其他四个人都充当了总兵官,亨守卫着大同;襄城伯李龙镇山海;武进伯朱荣镇辽东。中军都督府都督长谭光为本府左都督,命令守卫宣府。命后军都督府同知梁明守卫宁夏——《明仁宗实录》
这样,武将的权力进一步增强,地位进一步提高,这无疑是武将的一大惊喜,@ 他们对朱高炽非常满意。
[img]174343[/img]
三、文官集团对朱高炽非常满意
朱高炽继位后,不仅恢复了永乐时期废除的三公三孤头衔,还通过内阁辅臣兼任六部尚书,提高了内阁辅臣的档次。
这可以看作是明代文官集团权力开始增强的标志性事件。内阁辅臣可以通过兼任六部尚书、加封三公、三孤头衔,将品级从一品甚至正品提升到一品。
随着内阁辅臣品级的提高,文官集团可以以内阁为中心,不断增加其权力,@ 文官集团也会对朱高炽非常满意。
[img]174344[/img]
人们对朱高炽非常满意
继位后,朱高炽立即下令停止按计划开始的下西洋活动,随后下令停止采购,从战略进攻向鞑靼等部门转变为战略防御。@ 朱高炽还宣布准备“还都南京,诏北京诸司悉称行”。
盖京师的基础是世云中山龙盘,石城虎占,是真正的皇帝之都。我的太祖高皇帝已经定居了30多年。宗社建安,人民无事可做。此外,在皇帝的陵墓所在地,宜命王子的圣贤率领重兵到镇上,外面是杜觊觎的心,内心是两京的强势。他还可以节省东南地区的劳动力转移——《明仁宗实录》
随着下西洋、采购等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活动的停止,人民的负担大大减轻,朱高炽还出台了许多有利于人民休养的重农措施,@ 人们对朱高炽也很满意。
@ 负责编写历史资料的文官集团,一定会给朱高炽一个很高的评价前提。此外,武将、文官集团、人民和绅士对朱高炽非常满意。朱高炽在历史上的评价怎么会低?@ 只有不到九个月的皇帝朱高炽,在历史上必然会有很高的评价。
朱高炽在位时间很短,为什么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这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