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谈谈朱聿键的故事。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吸取了历史上多次继承王位的教训,引发了混乱,为明朝建立了“有直立、无直立、兄弟、兄弟”的皇位继承方式。并规定,分封各藩的王位继承也应按此执行。
虽然朱元璋采用这种方式的初衷是避免争夺王位和王位造成的兄弟情谊。不幸的是,总有人试图破坏这种方式,出于各种考虑。例如,永乐皇帝不喜欢他的长子朱高炽,这导致了永乐一代朱高炽和朱高旭为了争夺储君而爆发的激烈斗争;例如,万历皇帝也不喜欢他的长子朱常洛,这导致了更激烈的国家争端。
储君的候选人关系到朝代的根源,局限于祖先的成法。无论王位之争有多激烈,最终都很难撼动一直沿袭的方式。相比之下,虽然藩王王位的继承并不能影响根本原因,但正是因为如此,才在这里上演了更多无法上台的场景。
老唐王朱硕(1616年)在万历四十年(1616年)用自己的妃子代替了儿子。作为他的藩王,如果他真的这样做了,那么等待他的就是被关押在凤阳宗室监狱的结局。那么如何在保住王位的同时实现目标,似乎很难兼顾。但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采取了一种极其阴毒的方法来达到目的。他秘密命令世子朱器键囚犯在奉承司,想要他们。幸运的是,一位善良的王府官员一直偷偷地给他们送饭,朱玉键没有和父亲一起死。这是朱聿键第一次下狱。
[img]173309[/img]
这种情况,十三年后就被打破了。这时,老唐王朱硕垂涎王位的唐王爱妾之子迫不及待地毒死了朱玉键的父亲。幸运的是,这次运气站在朱玉键一边,一个人的出现,终于救了他。
唐世子突然死亡后,当地明朝官员陈奇宇上门吊唁。虽然他不知道唐世子死因的真相,但他也明白一定有奇怪的东西。通过这次吊唁,他警告老唐王,如果你贸然改立世子,你就不会害怕将来朝廷的调查。老唐王怕陈奇渝在朝廷上演,只能无奈地把朱玉键定为“孙子”。
崇祯五年(1632年),朱玉键继承为唐王。由于一直以来的悲惨经历,他没有明末其他藩王那么醉生梦死。相反,明末日益危急的局势常常让他担忧。
崇祯九年,阿济格率领军队进入北直隶,前锋直接进入北京,京师戒严。朱聿键心急,上疏请求带兵勤王被崇祯皇帝严词拒绝。在绝望中,他完全无视永乐之后“藩王不得领兵”的禁忌,分散了王府积累招兵买马,然后带领这些兵马北上勤王。行军到裕州,巡抚杨绳武将此事上报崇祯。虽然朱聿键的动机是纯粹的,但这一举动仍然激怒了崇祯皇帝。当年11月,崇祯下令将朱玉键废为普通人,将弟弟改封为唐王,并派金衣卫将其押入凤阳宗室监狱。这一次,运气依然站在他的一边,如果此时没有被关进监狱,那么历史上关于朱聿键的记载将在六年后结束。
[img]173310[/img]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在南阳击败孙传庭。战败后,孙传庭率部逃回陕西。随后,李自成攻占南阳,继任唐王的朱玉健的弟弟去世。朱玉健被关押在凤阳逃跑。两年后,崇祯皇帝煤山上吊自杀。几个月后,福藩朱由松在南京继位为洪光皇帝。
红光朝成立后,在刘良佐的要求下,朱玉键被释放,并被授予南阳王。封地改为广西平乐府。然而,此时,朱玉键被囚禁多年,长期贫困,无法远行。他留在苏州。然而,红光朝一成立,就有许多先天不足,仅仅一年就结束了。经过两次监狱灾难,一次王位被废除的朱玉键成为了南明新皇帝。
洪光朝灭亡后,留在苏州的朱玉键被郑芝龙带到福建,并被郑芝龙和逃到这里的明朝文武拥立为皇帝。
灾难性的经历磨练了他顽强的意志,增加了他的经验,他心中一直担心国家和人民,在这个时候也找到了一个有用的地方。登基后,他立即下令,称他将亲自提到六师恢复失地。仅凭这一点,他就值得我们尊敬。他是唯一一位敢于公开表示要征收失地的南明皇帝。
更令人惊讶的是,鉴于弘光朝灭亡的教训,他提出了“连寇御俘”战略和“抛弃党争,共保大明”的口号。如果没有郑芝龙的约束,我相信他足以让中兴大明。
[img]173311[/img]
郑志龙的自私使朱玉键成为南明皇帝,但他没有调动一兵一卒的权力。在这方面,他没有选择等待死亡。他决定冒险去湖南寻找李自成的余部,他已经回到了明朝。但前两次幸运似乎耗尽了他的运气,这次他没有再创造奇迹。
面对强敌的压力,明湖广总督何腾娇虽然放弃了“联俘平寇”的幻想,但仍试图利用“寇俘”之争获利。作为明朝湖广最高军政长官,他的想法最终导致了李自成余部的惨败和湖南大部分的失败。然后,朱玉键去湖南的计划不得不放弃。
即便如此,朱玉健还是没有放弃最后的努力。如果他不能去湖南,他决定去江西。他希望在江西编辑李自成的余部作为自己的军队,迫使郑芝龙的势力服从命令,然后依靠广东和广东的财政资源作为北伐的保障。如果是这样,他仍然希望中兴大明。但在这个时候,他有点运气不好。当他来到汀州时,他被敌人追赶并俘虏。一个月后,他死于绝食。
在我看来,朱玉键是南明最有能力的皇帝。如果他不死,南明就不会死。虽然幸运导致他两次下狱后成为南明皇帝,但他后来运气不好,导致他在汀州被俘,最终没有取得任何成就。
南明皇帝朱:下狱两次,最后绝食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