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降将,为什么对于禁的评价比较差,黄权却没有?接下来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来看看吧!
汉末三国时期,降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群体,即魏蜀吴三国武将中有许多降将。例如,在蜀汉武将中,王平、姜维、夏侯霸等人都是曹魏的降将。另一个例子是曹魏五子良将中,张辽曾是吕布的下属,张合曾是袁绍的下属,两人最终归降曹操,并排名曹魏五子良将。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傅士仁、麋芳等人投降孙权,以降将身份来到东吴。当然,这也是一个下降的将军。每个人的最终评价可以说是褒贬不一,也就是说,有些下降的将军会受到人们的评价,而有些下降的将军不会受到相对较差的评价。
其中,本文所说的于禁和黄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就这位名将而言,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219年,于禁参加了襄樊之战。结果,在这场战斗中,于禁归降了关羽,因此留下了相对较差的风评。相应地,黄权原本是益州牧刘璋的指挥下,在汉末三国时期,黄权先是归降刘备,后来投靠曹魏。然而,黄权的最终评价并没有那么差。所以,问题来了,同样是降将,为什么于禁的评价比较差,黄权却没有这么差的评价?
一
[img]172539[/img]
@ 在襄樊之战中,关羽被禁下。在此背景下,东吴文臣于翻曾说:(于)禁败数万人,作为降虏,不能死。还不如斩以令三军,示为人臣有二心者,虽然无所损,犹为放盗。《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太祖建兹武功,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但弗克终于。也就是说,在陈寿看来,于禁虽然之前表现不错,甚至可以说是曹魏五子良将之首,但最终还是晚节不保。至于被禁的主人曹操,得知被禁兵败后,哀叹了很久,说:“于禁和我相识已经30年了,怎么面对危险,反而不如庞德!”
因此,在作者看来,于禁将军的评价相对较差。就黄权而言,没有这样糟糕的评价。黄权降落曹魏后,刘备说:“如果你辜负了黄权,你的权利就不会辜负你的孤独。”司马懿说:“黄公衡,快士也,每次坐起来叹息(诸葛亮),他都不会说实话。”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黄权弘雅思考虑了他的导演,并以他的名字发财。在这方面,在我看来,三国时期的下降也是如此,甚至黄权也有两次下降的经历。然而,黄权的评价应该高于禁令。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虽然黄权两次下降,但他的行为实际上没有什么可批评的。
二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别开张松建议刘章迎接左将军刘备入蜀,协助与汉中分裂的张鲁进行讨伐。然而,黄权意识到刘备的雄心壮志,建议益州牧刘章不要邀请刘备入蜀。然而,刘璋并不听黄权的反耳忠言。建安十七年(212年),刘备与刘璋反目成仇,举兵进攻益州,派诸将分别攻下益州县。各县大多望风归顺,只有黄权闭城坚守。刘章投降后,刘备归顺,刘备封黄权为偏将军。因此,对于黄权来说,刘章事先提出了正确的意见,事后刘章放弃抵抗后,刘备被降职。
[img]172540[/img]
在此基础上,黄权的行为真的没有什么可指责的,这也让黄权得到了刘备的欣赏,从而得到了重用。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准备征服吴王孙权,黄权劝刘备坐在后面,不要冒险冲锋陷阵。张武二年(222年),吴国大都督鲁迅顺长江流势冲破蜀军包围,蜀汉江南前线部队大败,刘备撤退。黄权军队无法返回蜀国,因为返回蜀国的道路被吴军完全封锁,所以他不得不带领下属向魏国投降。在我看来,黄权归降魏国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
三
对黄权而言,东吴大军切断了退路,无法回到益州。在此基础上,黄权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归降东吴,要么归降曹魏。考虑到东吴与蜀汉的激烈对抗,黄权自然不能归还东吴。@ 当时他率军投靠魏国。尽管魏国也是蜀汉的敌人,但在夷陵之战中,东吴是蜀汉的头号敌人。另一方面,在禁止这位名将的情况下,其对关羽的归降直接增加了对方的实力。也就是说,关羽正在攻打襄樊,守卫襄樊的曹仁已经不可抗拒了。@ 于禁率领3万军队向关羽投降,不仅给曹魏造成了重大损失,也直接加强了正在攻城的关羽,鼓励他有更多的军队对付曹魏。
就黄权而言,当时正在与蜀汉作战的东吴并没有带来军队。此外,在襄樊战役中,于禁作为一名跟随曹操多年的老兵,选择了向关羽投降,而跟随曹操的庞德拒绝投降,选择了宁死不屈。在这种情况下,庞德的宁死不降,无疑与于禁的行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曹操忍不住叹了口气。换句话说,对曹魏来说,如果不批评禁令,显然对不起忠诚的庞德,也不能鼓励文臣和武将忠于曹魏。
四
[img]172541[/img]
@ 另一方面,就黄权而言,他对曹魏的归降得到了刘备的原谅。至于禁止,他受到了曹丕的羞辱。公元221年,于禁终于回到了魏国。当时曹操去世了,曹丕篡汉自立,正式建立了曹魏王朝。至于禁归关羽的行为,曹丕表面上并不在意,实际上却羞辱了禁,这让于禁最终羞于死亡。蜀汉官员在黄权归降魏国后,准备逮捕黄权留在益州的家人。结果,刘备阻止了这一行为,并说:“我为黄权感到难过,黄权也没有为我感到难过。所以他仍然像以前一样对待家人。黄初四年(223年),刘备去世,魏国的大臣们互相庆祝,但黄权没有微笑。
虽然黄权不能说是曹营心在汉,但黄权虽然改变了门庭,但对刘备却保持了足够的尊重。后来,黄权在曹魏带领益州刺史,迁往河南,即在官职上可谓平步青云。景初三年(239年),黄权被提升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在地位上已达到曹魏武将的巅峰。第一年(240年),黄权在曹魏去世,他的头衔是“景”,其中黄勇攻封爵位。值得注意的是,黄权留在蜀中的儿子黄崇,官至书郎,蜀汉灭亡时与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战死于绵竹,即为曹魏献出生命。在我看来,黄权之子在蜀汉灭亡时的表现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黄权的历史评价。
于禁和黄权都是降将。他们的后世评价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