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鄱阳湖之战,
明初,四大名字之一的《三国演义》诞生了,这本书详细描述了赤壁之战的起因、经历和结果,
《赤壁之战》的篇幅占《三国演义》的八分之一。为什么罗贯中生在元末,能把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写得这么详细?罗贯中除了借鉴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外,还接近另一场水上战争,这场战争是鄱阳湖之战。有人认为《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可能亲身经历过鄱阳湖之战,直接在赤壁之战的故事中写下了这场战争的许多场景,但这只是一个假设,没有历史资料依据。
[img]172450[/img]
鄱阳湖之战发生在元末,双方为朱元璋和陈友谅,共投入兵力80万,被称为中国古代史上最大的水上战争。1100年前,周瑜凭借“赤壁之战”,伤害了曹操的活力,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朱元璋还以“鄱阳湖之战”成功反击中原第一霸主,为建立明朝奠定了基础。而鄱阳湖之战的胜利,离不开一位名将的建议,这位名将,就是郭兴。
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都是红巾军起义的后起之秀,但却成了一方枭雄。朱元璋占领集庆(南京)后,势力迅速发展。长江中游的陈友谅感受到了朱元璋的威胁,于是沿着河下去,打算在南京灭朱元璋。没想到最后在龙湾被朱元璋伏击,陈友谅大败逃亡。
三年后,朱元璋在安丰与张士诚作战,陈友谅趁机夺取洪都。洪都,也就是现在的南昌,陈友谅认为,他带领60万大军,很容易攻下洪都。然后以洪都为据点,逐渐向东蚕食。但出乎意料的是,洪都守将朱文正(朱元璋的侄子)是一位防守天才,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守住了85天。没有赢得洪都,陈友谅的军队筋疲力尽。这时,朱元璋率领20万军队入巢。为了避开他的边缘,陈友谅选择在洪都东北的鄱阳湖休息。朱元璋的军队来到鄱阳湖,双方展开了决战。
[img]172451[/img]
朱元璋的兵力只有陈友谅的三分之一。船体积小,多为渔船。陈友谅是一艘专门建造的双层战船,居高临下,朱元璋在战争开始时吃了不少苦头。刘伯温给朱元璋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打持久战。朱元璋派人把鄱阳湖周围四县的粮食全部拿走,陈友谅很快就出现了粮食不足的情况,此时朱元璋人少,反而成了优势。陈友谅兵多粮少,不得不急于与朱元璋决战。
陈友谅缺粮。为了打败朱元璋,陈友谅用铁链将大船连成一排,整齐地冲击朱元璋。朱元璋连败,在康郎山之战中折了十几位将领,朱元璋几乎被张定边活捉。为应敌,朱元璋召开军事会议,寻求良谋。朱元璋问:“贼人三倍于吾,舟高势猛,怎么破敌?“所有的将军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连神机妙算的刘伯温都沉默了。这时,一声响亮的声音从人群外围传来——用火攻击!这个叫郭兴的人。《明史·卷131》:
陈友谅在鄱阳作战,连巨舰进步,我师屡屡,(郭)兴献计以火攻之,友谅死。
[img]172452[/img]
最后,朱元璋采取了郭兴的建议,用大量火船冲击陈友谅的舰队。在上帝的帮助下,陈友谅在决战当天成为第二个曹操,大败而归。在撤退的路上,朱元璋一方乱箭齐发,一只利箭从陈友谅的眼睛射穿头部,陈友谅当场死亡,其下属纷纷投奔朱元璋。凭借这场战斗,朱元璋一跃成为实力最强的枭雄,接下来的五年里,朱元璋灭张士诚,降方国珍,北伐元朝,无人能挡,建立了巍峨的明朝。
朱元璋从一位义军的后起之秀跃升为明朝开国皇帝。他人生的转折点是鄱阳湖之战。这场战争胜利后,朱元璋在中原再也无敌,此后吞并张士诚、方国珍等人就成了时间问题。朱元璋能建立大明朝,与郭兴的“用火攻”三个字直接相关。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封郭兴为巩昌侯。郭氏家族成为明朝最富有的家族之一,郭兴、郭英(郭兴弟)、郭宁妃(郭兴妹),都是朱元璋身边的红人,郭兴也成了明初的绝对英雄。
著名将军郭兴在鄱阳湖之战中扮演什么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