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南,字伯施,是唐初的书法家、作家和政治家。余世南的家人一代又一代地生活在慈溪北乡鸣鹤场。余在慈溪是一个家庭。余世南的叔叔余是陈朝的书法家。没有孩子,余世南继承了他的儿子,所以他用“伯施”这个词。让我们来看看余世南的故事。
绝对,也就是说,达到顶峰的意义。唐太宗曾经说过,只要一个人有一个独特的,他就可以被称为著名的大臣,唐太宗对于世南的评价是“美德、忠诚、博学、文字、书法”五个独特的,皇帝对他的大臣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img]167207[/img]
余世南年轻时身体虚弱,但博闻强记得,他小时候,与大书法家王羲之第七世孙志永法师一起学习书法。智永和尚不仅是王羲之的七世孙,也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书法的传人,在当时的书法界享有很高的地位。余世南和这样一位著名的老师一起学习是独一无二的,为了学习书法,他努力工作,也很受欢迎:为了专注于学习,几年没有下楼一步,只写废刷子,安装了一个大罐子。晚上睡觉,学习还是不停。一有经验,他就用手指在被子上画。结果被子被他划了好几张床。经过如此刻苦的学习,他的书艺终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img]167208[/img]
后来,他和哥哥虞世基一起跟随顾野王学习了十多年。顾野王(519-581),字希冯,吴郡人。这个人博学多才,既是大画家,又是训诫学家,又是大史学家,进入南朝陈朝后,任国史博士,主修梁史。虞世南跟随顾野王学习时,刻苦奋斗的精神丝毫不减。为了抓紧学习时间,他连洗脸梳头都不在乎,经常十天半月不洗脸不梳头。
俗话说,有多少付出,有多少收入。经过如此刻苦的学习,虞世南自然收获颇丰。由此可见,唐太宗说,在他的五绝中,至少“博学、文字、书汉”这三绝是他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实现的。尤其是“书翰”,虞世南不仅在唐初公认的四位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国)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至少排在前两位。他和欧阳询问谁是当代泰斗,后世史家和书家至今还没有定论。争论的焦点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的真传,因为他的书法。
余世南一生经历了南朝的陈、隋、初唐三个时代,他的仕途并不平坦。当他在南陈时,他参军了。参军人员、参谋军事人员也是一名工作人员。进入隋朝后,七品小官10 年不变;隋灭时,他被窦建德收获,在窦建德手下当了黄门侍郎一段时间。唐太宗李世民手下,他终于展现了自己的人生抱负。@ 有时候天才还需要遇见伯乐!
于世南来到李世民手下,可谓如鱼得水。一个是有道明君,一个是学富五车的正直大臣。于世南很弱,但他很坚强,很正直。这一点得到了唐太宗的赞扬。
[img]167209[/img]
虞世南是历史上罕见的高寿名臣,直到81岁才谢世。他死的时候,李世民很难过,对儿子说:“世南还是和我融为一体,捡遗补缺,无日忘之,盖当代名臣,人伦准。李世民对于世南的这一评价,发自内心。虞世南去世几年后,一夜之间,李世民梦见虞世南对自己直言不讳,就像生前一样。第二天,李世民下令:我梦见了虞世南,想到了他的各种好处,非常难过。为了表明我想念他的心情,我们应该做些功德。可以在他家里设一个500僧人的道场,然后给他造一尊像。宋代大学生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写下了这件事。
为什么唐太宗对于虞世南的评价如此之高?为什么他被称为[五绝]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