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是人类区分个体的特定名称符号。在古代,每个人都经常有姓氏、姓氏和名字。每当我提到这一点,我都要详细地告诉你
魏晋时期,大约有500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但在这500人中,绝大多数人的名字都是单词。无论是文臣、武将还是诸侯皇帝,加上姓氏基本上没有三个字,只有一两个,或脱颖而出,或隐居在山谷中。其中,就本文所说的孙秀而言,在西晋时期出现了重名的情况。对西晋来说,有两位历史人物叫孙秀,一位推动八王之乱,另一位来自东吴。
一、孙秀(来自东吴)
[img]166649[/img]
@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孙秀是孙吴武烈皇帝孙坚的第四个子孙匡的孙子。他的父亲孙泰在东吴担任长水队长,他的大哥是东吴的最后一位皇帝孙皓。孙秀早期担任孙吴的前将军和夏口督,在东吴享有盛誉。因此,很明显,孙秀作为一个家庭的近亲,支持着军队。孙皓非常不安。在这种压力下,孙秀不敢留在东吴,也就是说,他担心会发生意外。
建衡两年(270年),孙秀带着家人去了西晋。同年12月,晋武帝司马炎任命孙秀为将军、交州牧、开府仪同三司,封爵会稽公。在这方面,在我看来,西晋对孙秀这位将军很好,这反映了西晋试图瓦解东吴士兵斗志的态度。孙浩得知孙秀降职后很生气,把孙秀改姓为李。
太康元年(280年),群臣们听到孙皓投降、吴国平定的消息,都去庆祝,庆祝晋武帝司马的生日。然而,孙秀说他不能生病。他面对南方流下了眼泪,说:“过去,孙策刚满20岁,作为一名校长创造了基础。现在孙皓已经抛弃了整个江南。从那时起,寺庙和陵墓将成为废墟。这是谁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孙秀怀念家乡的态度,不但没有受到司马炎的惩罚,反而得到了朝廷的赞赏。而这自然与乐不思蜀的刘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永宁时期(301-302年),孙秀在西晋时期去世。对此,陈寿在《三国志》中说:夫亲恩义,古今之常。宗子维城,诗人所说。在这种情况下,孙子们要么赞扬初基,要么镇根边境,克堪厥任,不是他们的荣者!
二、孙秀(推动八王之乱)
[img]166650[/img]
孙秀(?~301年),琅琊县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字俊忠,西晋大臣。根据《晋书》等史料记载,孙秀是征西将军司马伦的宠信,与雍州刺史解系、冯毅太守欧阳建交恶。后来,梁王司马周取代司马伦为征西将军,所有将军都劝他们为谢羌、彝族和他的朋友辛冉开脱。
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后,晋惠帝司马衷就位。在此基础上,贾南风掌权暴虐日甚。因为司马昱太子不是自己出来的,所以设计废太子为普通人,囚禁在金永城。得知这一消息后,孙秀使人散布谣言,称有人想废皇后立王子,贾南风闻知,非常害怕。因此,孙秀、司马伦劝贾静等宜早除王子,以绝后患。贾后遂使宦官孙焦杀害太子。在我看来,在西晋八王之乱的过程中,孙秀显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自然会加快西晋的灭亡进程。
对孙秀而言,在八王之乱中除去贾南风皇后,并支持司马伦登上皇位。在此基础上,孙秀玩权术,必须报仇,这让西晋上下都很生气。根据《晋书》等史料记载,永兴元年(301年)得知齐王司马懿、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懿、新野公司马欣、河间王司马青等。,广陵王司马懿、左卫将军王舆被提兵入宫,孙秀被杀在中书省。在我看来,孙秀虽然最终被杀,但此时的西晋朝廷已经无法平息八王之乱。因此,很明显,在内忧外患下,西晋王朝终于在公元317年彻底灭亡。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西晋时期两位名叫“孙秀”的历史人物,分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