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老师是著名的水镜先生司马徽。不可否认,诸葛亮从这位著名的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治国安邦的知识,但诸葛亮后来的成就和历史上的声誉和地位与他的大师不同。一起探索。
管仲是中国第一个阶段。后来,林相如、小何、曹参虽然出名,但与管仲的历史地位相比,确实缺乏一些。诸葛亮比较管仲,无论是否吹牛,以“王”为基准,总是符合正常人性,毕竟,设定目标,吹牛往往与最好的相比,与第二、第三相比,但诸葛亮比较乐毅,让一个人有点困惑。
诸葛亮之前,中国历史上的明星,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先云、孙武、吴起、孙斌、白起、李牧等。每个人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让年轻一代钦佩他们。当后人谈到先秦名将时,乐毅必须在五人之外。然而,在武术方面,诸葛亮并没有选择孙武、孙斌、吴起作为偶像,而是选择了不出名的乐毅。在诸葛亮看来,乐毅是诸葛亮之前的第一位将军,还是乐毅有其他特点?
要了解这个问题,先来看看乐毅的历史。
[img]166133[/img]
乐毅出生在一个将军家庭。他的祖先乐羊是宋人。后来,他去了魏国,成为了翟黄的门客,得到了魏文侯的赏识,成为了攻打中山国的指挥官。中山国被称为战国第八强,不是一个鱼肚之国。当时魏国刚刚改革,不是很强大。所以乐羊当时面临的局面是敌强我弱,敌人我寡,于是实行了缓兵之计,两年没动了。国内获悉后,群臣诬告乐羊通敌。乐羊真的有可能通敌。乐羊之子乐舒杀死了相国翟黄之子翟靖,然后逃到中山。大臣们认为乐羊通敌不能算是毫无根据的诬告。
就在这时,中山国见乐羊迟迟不退兵,就杀了乐舒,煮成肉汤送给乐羊。为了表示忠诚,乐羊坐在军帐里,端着肉汤吃了起来,把一杯都吃完了。17年魏文侯(公元前408年),乐羊大败中山军,攻占中山国,中山国首次被摧毁。之后,魏文侯将乐羊封在灵寿,于是乐氏家族在灵寿定居。因为乐羊吃儿子的肉,魏文侯认为乐羊连骨肉都没有亲情,所以从此不敢重用。
三十年后,中山国王室后代中山桓公、拜乐舒之子乐池为将,击败魏国,中山国成功复国。乐池在中山国政坛活跃了40年,为相36年,乐毅是乐池的直系后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国实力大涨,找机会摧毁中山国,于是乐毅成了赵国的臣子。乐毅年轻聪明,喜欢兵法。有人推荐他在赵当官。我不知道乐毅是否在赵当官。然而,在赵武灵王饿死在沙丘宫后,乐毅去了魏。
战国初期,魏国十分强大,经过魏文侯、李琏、吴起等改革,魏国可谓战国第一强。然而,在马陵之战中,孙膑一举消灭了魏国十万精锐,魏国从此成为二流。战国晚期,魏国已经是三流国家,典型的被屠杀的弱国。乐毅的选择很有意思。他选择了弱小的魏国,成为魏国的官员,而不是继续在赵国寻找机会,也不是去强大的秦国、楚国和齐国。
然而,不久之后,乐毅作为魏昭王的使者出使了燕国。当时,燕昭王正在进行改革。礼贤下士重视人才,准备向齐国复仇。遇到乐毅后,他邀请乐毅在燕国工作。在燕昭王之前,燕国爆发了儿子的混乱,内部的混乱变得一团糟,使已经弱小的国家变得更糟。齐国趁机打败燕国,进入燕国首都,中山国趁火抢劫。@ 燕昭王继位之初,战国七雄中的燕国和韩国一样,都属于垫底的角色。在战国乱世中,这样一个弱小的国家通常很难激起任何水花,也很难吸引乐毅。然而,乐毅接受了燕昭王的热情邀请,成为了燕国的亚卿。
后来,乐毅指挥了燕军,奇迹般地连接了70多个城市,几乎摧毁了齐,创造了战国时期第一个军事奇迹。在秦始皇摧毁六国之前,在战国时期的200多年里,除了乐毅的攻击,没有人能几乎摧毁一个国家,甚至白起。更重要的是,马陵战争结束后,齐和秦都被称为两个恶霸,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
[img]166134[/img]
燕昭王非常信任乐毅,知道乐毅围困齐国最后两座城市是为了争取齐国人民的心,但燕惠王上台后怀疑乐毅,导致灭齐失败。如果燕惠王不怀疑乐毅,齐国应该是战国七雄中第一个倒下的国家。吞并齐国后,燕国将立即成为第一强国。而且燕齐东临大海的地理位置,没有后顾之忧,只要向西向南稳扎稳打,最终极有可能统一华夏。
可以说,从春秋战国名将的战绩来看,乐毅以弱击强、几乎灭亡齐国的战绩排名第一,连吴起、孙膑、白起、王健、李牧都比不上。所谓战国四大名将,其实是战国后期、强秦六国作战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四大名将,并不是所有的战国名将都涵盖了。所以战国四大名将中没有乐毅,并不意味着这四个人的能力和战绩都超过了乐毅。
了解乐毅的历史,就能理解诸葛亮为什么崇拜乐毅。
@ 在战国七雄中,燕、韩、魏都是姬姓国,但燕是召公后代,周初分封的诸侯国,正宗的周王室后代比韩魏更正宗。乐毅协助燕昭王,最初的目的不一定是恢复周朝江山,但对诸葛亮可能还有另一种解读,即将乐毅投奔燕国,视为恢复姬姓江山。众所周知,龙中对中有诸葛亮恢复汉朝的信心。“为了迎接将军,人们敢不吃壶浆?如果是这样,霸权可成,汉朝可兴”,北伐时一直打着恢复汉朝的旗号,所以诸葛亮心中一直希望恢复汉朝皇权。从这个角度来看,乐毅协助姬姓燕国符合诸葛亮的价值观。
@ 乐毅有一位英明的主人。礼贤下士待他真诚,雄心勃勃,才华横溢。这是乐毅展示才华的重要前提。在诸葛亮看来,他与未来主人的关系就像乐毅之后的燕昭王。事实证明,诸葛亮出山前,刘备亲自多次拜访,表达了恢复汉朝的愿望或野心,最终感动了诸葛亮。
[img]166135[/img]
@ 乐毅的军事奇迹是“以弱胜强”、“反败为功”,率军弱小的燕国几乎一举摧毁了强大的齐国,简直就是奇迹中的奇迹。这种无与伦比的工作很容易让年轻的诸葛亮着迷。
诸葛亮在南阳耕耘的时候,虽然是一件布衣,但学贯古今,充满了年轻人的豪气和精神,可谓有凌云之志。诸葛亮和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游学时,评论三人说“清三人仕进可以去刺史郡守也”其他三个人只能是刺史郡守。显然,诸葛亮笑而不语的背后是他认为自己是国家的工具。可见诸葛亮当时志向远大,也很自信,立下了建立惊天伟业的志向。
出山前,曹操、孙权、刘彪、刘章、公孙赞都占据了一席之地。只有刘备一无所有,甚至只能住在别人的门下,投靠曹操和孙权,还是投靠刘备?毫无疑问,只有投靠刘备这个连地盘都没有的主人,才能建立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由此可见,从诸葛亮比乐毅的角度来看,他注定不能投奔曹操、孙权等已形成的势力。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掌管蜀国。许多地方模仿管仲和乐毅,希望像这两个人一样做出贡献。不幸的是,诸葛亮虽然用兵多,但成绩并不大,远不如乐毅。这可能是诸葛亮一生的遗憾。唐代杜牧在《蜀相》一诗中写道:“师先死,英雄泪流满面”,这表达了诸葛亮的遗憾。
作者认为,英雄的成败,“诸葛亮比乐毅”这一点,给我们留下了两个启示:一是乐毅应该是战国时期最被低估的将军之一,诸葛亮独特的愿景发现乐毅非凡,二是诸葛亮青年决心,生活实践抱负,虽然失败仍然荣耀。
战国名将乐毅一生的历史故事是什么?他的才能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