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晏殊是宋仁宗尊敬的帝王师。师生之间的友谊有多深?

在古代,决心成为帝王师的文人并不少。

唐代诗人常建在《太公哀晚遇》中写道:“四牡玉柱下,一言为帝师。”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为帝王师,似乎是他们一生中最高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天生有才华,必有用”的堕落仙女李白也决心成为帝王师,定国立功,成就一番功绩,然后写下“如渭川猎,犹可帝王师”来表达自己晚年的壮心。

诗圣杜甫曾写过“致君尧舜,再使风俗淳”,表达如果自己被重用,就立志辅助君王,把社会风尚变得诚实淳朴。

但事与愿违,诗仙和诗圣似乎缺乏一些“天时地利人和”的运气,他们一生都没有当上帝王师,只能“举杯消愁更愁”;而且有些人却实现了这许多文人一生都无法实现的最高政治理想。

比如宋仁宗赵真的授业老师——晏殊。

晏殊,字同叔,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今江西临川县),是北宋政治家、作家、婉约派名词人,最擅长小令。与其第七个儿子“晏几道”合称为“晏、晏”,与欧阳修合称为“晏欧”。

七岁可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推荐。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众神不畏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宋史·晏殊传

晏殊出生于宋太宗淳化两年(991年),真是上帝的宠儿。五岁时,他被称为“神童”。从那以后,他一路挂断电话。在志学之年,他被江南安抚张知白推荐参加宫殿考试。直到那时,他才学会了宋太宗的赏识,成为了一名官员。宋仁宗时期,官位飙升。

他最著名的身份是帝王师。

[img]165161[/img]

晏殊和宋仁宗相差十九岁,仁宗还是王子的时候就成了他的老师。宋仁宗登基为帝后,也非常依赖和尊重晏殊。

然而,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宰相也遭遇了贬级。

“踏莎行·碧海无波”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想想便合,双飞。

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齐席凝尘,香闺掩雾。谁附红纸小字?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天圣三年,晏殊因得罪刘太后被御史弹劾,被免职,贬至宣州。当时仁宗一定是为老师求过情,但是刘太后权力太大,打不过她,只能眼睁睁看着老师被贬离朝。晏殊和仁宗都充满了无奈。

这首歌《踏莎行》是在被贬为宣州的路上写的。

[img]165162[/img]

晏殊后悔了。他知道自己会经历这场灾难。最好带着“意中人”飞到无障碍的“碧海”和可以通过的“瑶台”。他们不会像现在这样相距甚远,但当他们想要珍惜的时候,他们就不再拥有它了;山也高,水也远,写了很久的信也寄不出去。一切都在瞬息万变,如此无常...

《楚辞·离骚》中出现了“瑶台”:“望瑶台之偃,见有娥之失女。”“碧海”和“瑶台”都是仙境,但他却被贬到了一个偏远的地方。一开始借仙境,写得很好。“仙”与“凡”的强烈对比,不就是表现了他被贬前后官位的差异和内心的落差感吗?

一次是宰相,一次是降官。

当他独自爬上高楼时,他看着远方,看到小小的细雨从空中洒在梧桐叶上。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杜甫《望岳》

大多数古代绅士、文人和墨客都有登高望远的优雅品味。攀登不仅具有“一步一步”的美好含义,还能使人们的灵魂更加超然,思想更加宽广,暂时脱离视野的限制,感受万物的奥秘,在那些高处释放内心的野心、精神、骄傲和野心。

[img]165163[/img]

晏殊特别喜欢登高,他曾在多首词中表达过自己的登高兴趣。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晏殊《蝶恋花·阈菊愁烟兰泪露》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中称赞晏殊这句话,是“古今成大事业者”人生必经的第一个境界。

不同的是,这次登山下雨了。雨就像仕途上的突如其来的转折点,打在他的“梧桐树”上。而这棵梧桐树已经“接近黄昏”了,不知道能不能忍受这种折腾。

啊,这个词不仅仅是像表象一样表达对闺中人的关心和离别。深入品味这部作品,更多的感受是晏殊内心的无奈。

“碧海”、“瑶台”、“山水”、“绮席”、“香闺”、“梧桐叶”、“雨”是一种柔软的东西。虽然整个词是孤独的,但它隐藏着温柔,没有任何怨恨和仇恨。这表明,在他心中,他非常了解仁宗当时的情况。与此同时,他也不愿放弃朝廷,不愿放弃自己的学生。

[img]165164[/img]

庆历四年后,晏殊被训臣弹劾,为防止仁宗再次为难,晏殊主动提出离开开封,然后在许多地方当官。直到和元年六月,他才因病要求回开封。仁宗对老师的感情一直不一样,终于找到了照顾老师的机会。晏殊回到开封后,他请晏殊为自己授课,每五天要面圣一次。此时的晏殊早已不再是大宋宰相,但其礼貌却依然以宰相的规范相待。晏殊病逝后,仁宗为他辍朝两天;将官员赠送给司空兼侍中,并在晏殊碑文第一封篆书中写下“旧学之碑”四个字。这足以说明,无论晏殊是否被贬,他在仁宗心中始终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后人常常羡慕晏殊与宋仁宗这段不平凡的师生情。

晏殊不仅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而且做人也有道理。他是一个廉洁的官员,过着简单的生活,始终坚持做官的方式,没有任何变化;他的气质更刚毅、直率、正直、谦虚;不仅如此,晏殊还珍惜才华,知人善任,经常支持年轻一代。

他的一生是大宋、皇帝和人民。即使他是地方官员,他也经营一所大学校,为大宋培养人才,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大事。

无奈花落,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这是晏殊最受欢迎的一句话,题材是伤春词;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时间转瞬即逝的惆怅和无奈的叹息,“花”和“燕”的落去和归来,就像一个人的现在和过去一样。花开花落,燕来燕去。也许他已经为这些无常的人生经历做好了准备。

居官50多年,德高望重的晏殊,可谓是大宋一代贤相。晏殊无论是皇师还是太平宰相,都相当称职。

如果再来一辈子,他一定会愿意再做一次为国、为民、为帝的帝王师。


晏殊是宋仁宗尊敬的帝王师。师生之间的友谊有多深?晏殊是宋仁宗尊敬的帝王师,他们的师生友谊有多深?

,,

  • 北宋大臣黄潜善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黄潜善
  • 黄潜善(1078年—1130年2月9日),字茂和,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南宋初年宰相,奸臣,官至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元符三年(1100年)...

  • 北宋宰相苏辙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苏辙
  •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

  • 北宋宰相曾布的家庭成员都有谁 曾布有子孙后代吗
  • 曾布(1036年11月3日—1107年8月21日),字子宣,中书舍人曾巩之弟,北宋中期宰相,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在北宋王安石变法时...

  • 北宋浪子宰相李邦彦:是靖康之耻的导火线
  • 在宋徽宗赵霁的“朋友群”中,除了王福,还有一位著名的“浪子宰相”。“浪子宰相”虽然是人们给他起的绰号,但他真的是当代宰相,...

  • 北宋寇准背靴是什么典故?寇准有哪些方面作为
  • 寇准是一位有名的北宋政治家和诗人,他从小饱读诗书勤奋好学,历史记载曾十几岁就写下了很多优秀的诗篇。他出生于官宦世家,...

  • 仁义高于命:北宋历史上忠臣陈求道的壮丽生活
  • 宋代官员陈求道。字得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咸宁人进士。北宋时期,永安镇西河桥畔迁来一户官宦家庭。主人是陈康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