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字梦,号庐山人,唐代作家,被誉为“诗豪”。他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他和刘宗元一起被称为“刘柳”,和魏应物、白居易一起被称为“三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刘禹锡的故事。
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考上进士。《旧唐书》说:“精于古文,善于五言诗,这篇文章才华横溢。”刘禹锡的诗歌和文章写得很好,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参与了王叔文集团的政治创新,成为核心成员之一。然而,改革很快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刘禹锡、刘宗元等人被贬到偏远地区做“司马”。
34岁的刘禹锡开始了长期的贬值生活,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他没有屈服,没有沮丧,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
刘禹锡先后被降职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来又被调到连州(今广东清远)刺史、贵州(今四川奉节)刺史。唐代,荆楚地区的巫风盛行,有许多民间祭祀活动。祭祀时,他们会唱民歌,这深深吸引了刘禹锡。
虽然多次被贬的刘禹锡在政治上很难有所作为,但他并没有跌倒,热情地投入到当地民歌的收集和整理中。在这些民歌俚语中,他感受到了不同的生活之美。《旧唐书》说:“很粗俗,很好,每个淫荡的寺庙都鼓励,必须唱俚语。禹锡可能从事其中,是根据骚人的作品,为新词教巫师祝福,所以武陵溪洞夷歌,带来更多的禹锡词。”
[img]163670[/img]
刘禹锡看不起民歌,没有俚语。他不仅亲自参加民间歌舞活动,还为他们创作了新词。后来,洞庭湖地区的许多民歌都是刘禹锡整理改编的。他的《竹枝词》是学习民歌的结晶,至今仍在唱:
杨柳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日出西雨,道是无晴但有晴。
山上满是桃花,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如郎意,水流无限如侬愁。
年年波浪不能摧毁城西门前的滚滚堆。
懊恼不如石头,少去复西。
曲塘十二滩喧闹,其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刘禹锡被后人称为“诗豪”。他配得上这个“豪”字。他坚定乐观执着的人生信念在20多年的贬值生涯中从未改变过。这充分体现在他的诗中,比如这首《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说秋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便将诗情带到碧霄。
[img]163671[/img]
他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展现了秋天的活力和活力,也展现了自己高尚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再比如这首《浪淘沙》:
诽谤如浪深,莫言迁客如沙沉。
千淘万潮虽辛苦,吹尽狂沙开始到金。
虽然诽谤如浪,迁客如沙,但他坚信真金永远会发光。
刘禹锡直到唐敬宗宝历两年(826年)才被征召回朝。在回京的路上,我在扬州遇到了多年未见的好朋友白居易。想到刘禹锡23年的贬级生涯,两人都感慨万千。宴会上,白居易给他写了一首《醉送刘二十八使君》,其中有句子“也知道自己被人才打折,23年打折太多”,对刘禹锡的经历表示同情和不公。刘禹锡写了一首《赏乐天扬州初逢见礼》的回赠:
巴山楚水荒凉,二十三年弃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像烂柯人。
沉舟侧千帆过,病树前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以酒长精神。
[img]163672[/img]
这是刘禹锡著名的诗歌,展现了他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兴衰的豁达心态,表现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精神,暗示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深刻哲理。
诗人已经在巴山楚水这个荒凉的地区堕落了23年。现在回来了,当年很多老朋友都去世了,只能徒然背诵“闻笛赋”表示哀悼,真的像是隔世,人事全非。然后他用沉舟和病树来比喻自己,沉舟旁边,千帆竞发;病树前,万木皆春。诗人在忧郁中表现得相当大观。他安慰白居易不要为自己的孤独和浪费而悲伤。他可以豁达地面对世界的变化和太监的起起落落。“千帆过沉舟,万木春在病树前。“这两首诗生动,后人经常引用,赋予它新的含义,说明新事物会取代旧事物。诗的最后两句话指出了白居易奖励的意思,表明他对生活没有失去信心,表达了重新投入生活的愿望和毅力。
刘禹锡多次贬值,但依然坚定乐观。他对生活的信念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