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他在诗歌、书法和绘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是大胆学校的代表人物,也是唐宋八大家庭之一。让我们来看看苏轼的故事。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降职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苏轼名义上是团练副使,一个没有实权的小官员。事实上,他属于朝廷的监管机构,不能随意离开。可以说,这是他人生的最低谷。然而,正是在这段时间里,苏轼终于成为了苏东坡,进入了他人生创作的巅峰。
元丰三年(1080年)大年初一,苏轼和长子苏迈在御史台差人的护送下从首都出发。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在二月初一抵达黄州。
因为是犯官,没有官舍住,刚到黄州的苏轼不得不暂时住在一座被后人称为“定惠院”的老山庙里。
尽管天性豁达,乌台诗案还是给了苏轼很大的打击。他从一位备受瞩目的朝廷“明星”变成了偏远地区的犯官,甚至失去了个人自由。出狱后和第一次到黄州的日子里,给朋友写的信都没有回复。他在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中说:“得罪以来,深深地自闭塞。...平生亲友,无一字见识,有书也不答,自幸庶几免。不可避免地,他陷入了极度孤独的境地,正如他的名作《卜算子》所写:
缺月挂疏桐,漏人初静。谁见幽人独来独往,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摘下寒枝不肯栖,孤独的沙洲冷。
当然,他不会仰望这个世界,随波逐流。虽然“沙洲孤独”,但这个“孤鸿”依然豁达,依然坚持自己,依然“摘下寒枝,拒绝栖身”。
面对苦难,苏轼没有抱怨别人。他开始反省自己。他清楚地意识到,过去有些锋芒毕露,有些自以为是
[img]160068[/img]
不久之后,全家人都到了黄州,这给了他一些精神上的安慰,但生活却更加艰难。@ 一家二十多人不能再住在寺庙里,只好挤在一个废弃的驿站——“临高亭”里。“临高亭”靠近长江,年久失修,潮湿狭窄。他在《寒食节第二首歌》中自嘲说:“小屋如渔船”、“空泡煮冷菜”、“破炉烧湿芦苇”、“也想哭穷”。
当他第一次来到黄州时,苏轼“口袋里还有一岁多的钱”,花了很多钱。此时,当人口众多时,他立即变得害羞。他不得不勒紧腰带,把日常开支限制在150篇文章。每个月的第一天,他拿出4500元,分成30份,用画叉把它捡起来挂在屋梁上。当你每天需要花钱时,用叉子挑一串。
元丰四年(1081),苏轼生活“日以贫瘠”。他有一个叫马正卿的好朋友,他被贬后不久就跟着他来到了黄州。这时,马正卿挺身而出,向黄州太守要求:“于郡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其耕种。希望能为苏轼划一块无主耕种。不久,原黄州太守离任,继任太守徐君猷同情苏轼的经历,将黄州城东缓坡上的一块营防废地划给了苏轼。
这个“东坡”是营房的旧址,到处都是瓦砾和杂草。然而,苏轼别无选择,只能带领全家人清除瓦砾,割荆棘,最后整理出50亩土地。他还买了一头牛,冬天种小麦,夏天种大米,种蔬菜和水果。从未工作过的苏轼尝到了开荒种地的艰辛。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贬地耕种,写过两首《东坡种花》,其中包括“用钱买花树,在城东坡种花”、诗句“东坡春至暮,树木今如何”。苏轼仰慕白居易,从此自称“东坡居士”。
他慢慢地不再孤独了。越来越多的朋友来自世界各地。参与者千里迢迢从杭州到黄州探望他,他的生活是“新年”。叶梦德在《暑假录音》中记载,苏轼每天早上都在黄州起床。如果没有客人来访,他会自己去拜访朋友。”如果有一天没有客人,他会道歉的。”
每当有朋友远道而来,狭窄的“临高亭”就更不方便了。苏轼决定自己盖几栋房子。在朋友们的大力帮助下,他在东坡建了五间草屋。完工当天,天正在下雪。苏轼非常兴奋。他在草堂的墙上画满了雪花。他把房子命名为“雪堂”,并写了一篇关于雪堂的文章。
[img]160069[/img]
在黄州,苏轼被认为是无官一身轻。他在这里游山游水,泛长江,挂赤壁;在这里喝酒写诗,煮“东坡汤”,做“东坡肉”,酿“东坡酒”。在这里,他深刻地分析了自己,剥夺了他身上的每一个异身成分;在这里,他彻底重生,整合和批评儒、释、道的思想精髓;在这里,他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获得了真正的个性自由。在这里,他写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旧》:
江东,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侧,人道主义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夺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有多少英雄?
回想起公瑾,小乔第一次结婚,英姿飒爽。羽扇纶巾,谈笑风生,桅杆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在江月。
在黄州,苏轼性格中的任意跳脱开始慢慢收敛,变得更加深刻豁达。比如这首《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路下雨。雨具先去,同行都乱七八糟,余独不觉。已经遂晴了,假装这样)
莫听穿林打叶的声音,何妨吟啸而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场烟雨任命。
寒冷的春风吹着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一向萧瑟的地方,回去,也没有风雨也没有晴朗。
[img]160070[/img]
在黄州,苏轼常说“多难畏事”、“多难怕人”,他在给李端叔的信中说:“自得罪以来,他一直被深深地封锁,船上的草,风景中的波浪,还有渔樵杂处,经常被醉人推骂,自喜渐渐不为人知。“穿着草鞋,和渔民樵夫混在一起,被醉汉骂,从名满天下到无人认识。苏轼被诬陷、被诟病、被东坡辛勤劳动后,脱胎换骨,可以“自满不为人知”。他说::“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中也有自己的乐趣,有五间房子,十多个果蔬床,桑百余木,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有一天,他写了一首《临江仙夜归临皋》:
晚上喝东坡醒来又喝醉了,回来好像是三更。家里的孩子鼻息雷鸣。敲门不应该,靠杖听江声。
长恨这身非我有,何时忘了营地。夜阑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去,江海寄余生。
据说太守看到这个词有句子“船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大吃一惊。苏轼想逃离归隐吗?要知道,苏轼虽然在黄州被命名为团练副使,但实际上是出名的,当地长官要承担监督责任。太守急忙来到苏轼家,却发现苏轼睡得很香,就放下了心。
元丰七年(1084年)三月,朝廷下令,苏轼迁至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大约4月7日之后,苏轼的家人离开了黄州,黄州生活了四年零两个月。
黄州是苏轼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站。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破》中写道:“苏东坡完成了黄州,黄州也完成了苏东坡。苏东坡在黄州的杰作不仅宣告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审美水平,也宣告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苏轼降居黄州后,过着怎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