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岑参等人有着密切的联系。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而闻名,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被誉为“七绝圣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王昌龄的故事。
王昌龄来自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也被称为京兆长安人(今Xi安)。王昌龄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当时也很有名,但他的人生却坎坷不平。
他出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家境贫寒,曾住在嵩山学道。开元十二年(724年),王昌龄前往河陇,走出玉门,来到西北边疆。塞外的沙漠雪山,士兵们的血腥奋斗,变成了诗人写的边塞诗。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较早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体现了盛唐时期的主题。他详细描绘了塞外的风景和边关战场,也捕捉到了士兵们细腻的内心世界。
[img]160081[/img]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从军行》展现了战士守卫边疆的豪情,境界开阔,风格昂扬,是边塞诗中的名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那里,不教胡马度阴山。
[img]160082[/img]
这首歌《出塞》被李攀龙称为唐代七大奇迹的压卷作品。杨慎选择了唐人的独特句子,并将其列为第一名。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久征未归的士兵的同情,也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希望朝廷能够任命好将军,尽快平息战争的美好愿望。
开元十五年(727年),王昌龄进士及第被授予秘书省学校书郎官职。他不愿意升职很多年。就在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他又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又上了高中。科场虽然骄傲,但仕途依然失败。他甚至被任命为四水县尉。
傲慢的王昌龄无法适应官场生活,《旧唐书》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不护细行就是不拘小节,王昌龄不愿意迎合上司的意愿,更不能对政治上的偏失视而不见。他经常批评当前的政治,更不可避免地抱怨,既不能赢得当权人的喜爱,也不能被同事怀疑。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不知怎么的,他被贬到岭南。幸运的是,第二年遇赦,得以北还。在路上,他遇到了李白,写了一首诗《巴陵送李十二》。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后人称他为“王江宁”。
当然,一个县城不是王昌龄的心思。经过多次打击,他更加孤独忧郁,更加疏狂和放荡,整天借酒浇愁。在江宁任职八年。
今年,我的朋友辛渐来看他。住了一段时间后,他不得不离开并返回洛阳。王昌龄在芙蓉楼举行了一场告别宴会。宴会期间,当谈到洛阳的诗人时,王昌龄充满了情感,变成了传承至今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玉壶里有一片冰心。
[img]160083[/img]
连江的寒雨,孤独的楚山,不就像诗人的处境吗?“玉壶里有冰心”。在人生的困境中,王昌龄并没有失去冰雪般的高尚节操,他依然有着坚定的信念。
然而,诽谤接踵而至。《唐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诽谤沸腾,两逃遐荒”。天宝七年(748年),51岁的王昌龄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后人也称他为“王龙标”。
在唐代,这是一个非常荒凉的地方。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好朋友李白非常震惊,写了一首著名的歌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
杨花落尽子规哭,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送愁心和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王昌龄在这片荒野中呆了很多年。直到天宝15年(756年),也就是唐肃宗到德元年(今年7月,苏宗即位灵武,改元至德),他准备绕道回老家,经过亳州时,不幸被亳州刺史卢丘晓杀害。
当时是安史之乱,大部分中国都是一片混乱。大概是嫉妒贤者。卢丘晓残忍地杀死了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唐才子传》说:“刀火之际回国,为了刺史而杀。”王昌龄结束了坎坷的一生。
当然,杀人犯也不会有好的结局。第二年,时任河南节使的张浩奉命解决宋州(今河南商丘)的包围问题,命令亳州刺史鲁丘晓率兵救援。傲慢任性的鲁丘晓看不起布衣背景的张浩,更怕打败“伤害自己”。因此,他故意拖延时间,一动不动,导致战斗机延误,宋州坠落。张浩以拖延军用飞机罪处决了鲁丘晓。
行刑时,吕丘晓露出一副可怜的样子,乞求张镐给他一条生命之路:“有亲,乞求余生”,这意味着家里有一位需要赡养的母亲。张镐说:“王昌龄的亲戚,你想和谁一起抚养?”吕丘晓无言以对。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享有盛誉的诗人。尹凡的《河岳英灵集》以他为代表,体现了“风格”,称他的诗为“中兴高作”。《全唐诗》说他的诗“情绪密集,思想清晰”,被誉为“诗人王江宁”。
他的七言绝句是最好的。后人认为只有李白能和他相比,称他为“七绝圣手”。特别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高贵、受到后人的高度赞扬。
王昌龄的仕途怎么样?为什么他的边塞诗这么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