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广陵的冯小青﹙今扬州﹚官宦家族的女儿,父亲冯紫澜,是当地著名的儒生。她长得很漂亮,从小就聪明好学,钢琴、象棋、书画无所不能,特别擅长写诗。据说她十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个化缘的老尼姑,这个老尼姑见冯小青聪明可爱,就把她叫到身边,念了一大段佛经。冯小青好奇,饶有兴趣地听着。读完老尼后,小青把刚才的佛经复述了一遍,竟然一字不差。老尼姑非常惊讶。仔细看了看小青,她郑重地对母亲说:“这个姑娘聪明聪明,但她的生命很弱。最好是我的弟子。如果她不愿意,不要让她读书和读书。也许她可以活到30岁。“聪明漂亮的小青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当然,她不会给一个陌生的老尼姑当徒弟,她的话也不会放在心上。
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几年后,冯紫澜的一首诗被认为是对当前政治的讽刺,激怒了内阁的第一个辅助申请。于是冯紫澜被流放到岭南,他的家庭财产被复制。只有十几岁的小青成了官奴。
[img]159530[/img]
后来,杭州著名学者冯千秋救出了小青,把她当妾,一起回到了杭州。冯千秋的妻子特别嫉妒。当她听到丈夫娶了妾时,她大喊大叫,愤怒地散落在小青身上。小青别无选择,只能奉承她,但仍然不能在冯家安顿下来。一天,冯的妻子带着小青去寺庙取香。小青拜访了观音大师,默默地唱了一首诗:
在慈云大士之前,莫生西土莫生天。
愿一滴杨枝水洒在人间并蒂莲。
她表示,她不想成为西方的仙女。她希望观音大师有同情心,普施甘露,这样那些应该配对成对的男人和女人就会结婚。冯说:“我听说西方有很多佛陀,但世界上大多数只有一周的观音大师。为什么?”小青回答说:“观音菩萨是最有同情心的。”冯知道她在讽刺自己,笑着说:“是的,是的,我也同情你。”
回来后,她让小青住在孤山的一座佛舍里,派了一个尼姑陪她。并警告她:“不是我的命令,我丈夫来了,不能让他进去。这不是我的命令,我丈夫给你写信,也不能送进去。”
孤山上有宋代林和靖的故居遗址,梅边竹径,一水千峰,风景十分宁静。但是小青独自守佛堂,心里很难过。白天百无聊赖,只能看着夕阳下的湖光山色;晚上孤枕难眠,听着野寺的一声钟声:常常忍不住泪流满面。她把心中的怨恨寄托在这首诗里:
春衣血泪点轻纱,吹进林布处士家。
岭上梅花300棵树,一时应变杜鹃花。
[img]159531[/img]
孤独中,小青学会了与自己的影子交谈。每当斜阳花际,烟空水清时,她都会临池自拍,对着影子絮絮说话,仿佛两个人在问答,有人看见就立刻停下来。一天早上,梳完妆,她走到池边,对着影子说:“你也是小青吗?我认识你,你也可怜我吗?如果我死于仇恨,你能看到我吗?喃喃地说了一会儿,也不知道是哭还是笑,这一幕就像她在另一首七绝里写的那样:
新妆竟与画图争夺,知在昭阳排名第一。
瘦影自临春水照,卿必怜我怜卿。
晚上,小青面对孤灯,只能靠一卷《牡丹亭》来打发时间。读着杜丽娘和刘梦梅在书中离去死去的故事,她常常废书叹息:“我只面对春天的美景,只有我会心生幽怨。不知痴情的丽娘,竟然因梦而死,却又死而复生,最终能嫁给梦中的人。而且我只能问水中的影子,薄命的人,良缘离我很远。感叹之后,她写下了这首歌《读牡丹亭绝句》:
冷雨幽窗不忍听,挑灯夜读牡丹亭。
世界上也有痴迷于我的人,难道是小青独自难过吗?
冯小青在孤山生活了不到一年,终于生病了。病情逐渐沉重,到水和米饭不能吞咽的程度,每天只能喝一小杯梨汁。但她仍然小心地化妆,穿上漂亮的衣服,有时坐在被子里,有时听琵琶。虽然她晕倒了好几次,但她总是不想蓬头垢面地躺着。
有一天,她找到了一个画家,让他给自己画像。画家画了好几次,她觉得自己没有画出自己的魅力。她让画家用笔观察,但她要么平静地谈笑风生,要么整理书籍,收拾衣服,给他弄颜色。画家看了很久,终于画成了另一幅画。小青看了看,笑着说:“是的!”
她把这幅画挂在床前,供上梨酒,连连喊道:“小青!小青!”哭了一场后香消玉死。
冯小青死时只有十八岁,埋在孤山玛瑙坡。
冯老婆听说她死了,马上来到佛堂。她找到了这幅画和一卷诗。烧的时候,幸运的是冯千秋看到了,拿出了几页残纸。冯小青的一些诗流传开来,后来编辑成《焚余集》。
探索明代才女冯小青短暂的一生,她留下了什么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