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25-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八世共十四帝,享国195年,与西汉统称两汉。那么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汉桓帝刘志。
汉桓皇帝刘志(132-167年)是汉章皇帝的曾孙,在位21年。祖父河间孝王刘凯,父礼吴侯刘毅。第一年,质帝崩溃,梁太后和兄弟将军梁冀定策,迎立为皇帝,时年十五。太后临政。最初,外戚梁冀掌握了政府。
延近两年与宦官单超合谋杀梁氏,政权落入宦官手中。九年来,朝中官员、太学生和外戚联合反对宦官当权。他下令逮捕李英等200多人,终身监禁。历史上被称为“党监狱的灾难”。刘志一生崇尚佛教和道教,沉迷于女性。信任宦官,检举非人,时人嘲讽为“举秀才,不知书;孝顺,父亲别居”。从那以后,东汉王朝一直处于灭亡的边缘。死后,他被埋葬在宣陵。
人物介绍
汉桓帝刘志(公元132-公元167年)是东汉第十位皇帝,在位21年。他是汉章帝的曾孙,他的祖父是河间孝王刘凯,他的父亲是李武侯的刘毅。
公元146年,外戚梁冀毒死9岁的汉质帝,15岁的刘志为帝。刘志小时候天生放荡,宦官张让断袖。后来,太后梁发现梁太后和梁毅利用张让监视桓帝[1]。因此,桓帝对梁不满意,所以他试图杀死梁。
延禧二年(159年),桓帝、宦官单超等5人一举歼灭梁氏,5人同日被封侯,称为“五侯”。五侯比外戚更腐败。他们勒索人民抢劫,人民不谈生活,到处抱怨。汉政治更加衰落,国势越来越弱。
[img]154469[/img]
汉桓帝统治后期,一批太学生看到朝政败坏,要求朝廷对宦官进行整顿和改革。宦官气急败坏,在延禧九年(166年)与德扬天下司隶校尉李英发生大规模冲突。桓帝怒不可遏,命令逮捕200多名为李英请愿的太学生。后来,在太傅陈凡和将军窦武的反对下,他释放了太学生。然而,他被囚禁了一辈子,不允许再当官。历史上被称为“党囚之祸”。汉桓帝死后,他的头衔是孝桓皇帝,庙名是汉威宗。
谥号陵寝
永康元年12月28日,汉桓帝刘志死于德阳前殿。第二天,窦太后临朝执政。桓帝放荡了一辈子,却没有留下一个儿子。刘志的死后头衔是“桓”。在《死后法》中,他说:“克服敌人,远说桓。”这个死后头衔放在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身上。这并不逊色。放在刘志身上有点讽刺。
事实上,汉桓帝刘志不仅无法克服敌人,甚至无法守卫边安内。埋葬“宣陵”。侍御史刘(shū)为汉灵帝推举河间王刘开的曾孙刘宏继位。
[img]154470[/img]
历史评价
诸葛亮:“亲贤臣,远小人,先汉兴隆;亲小人,远贤臣,后汉也颓废。当时,每次和臣们谈论这件事,他们都会感叹自己恨桓和灵也。”
范烨:“前史叫桓帝好音乐,好琴笙。装饰芳林,考查龙宫,设华盖以祠浮图,老子,斯将所谓的「听于神」好吧!还有朱梁冀,努力生气,世界还在休息。五邪四方流衍。自非忠贤,屡屡折奸锋,虽愿依倒流,也不得已。”赞美道:“桓自宗支,越是天禄之一。政移五幸,刑淫三狱。虽然宫殿积累了,但皇帝身无分文。”
虞世南:“桓帝赫然奋怒,杀梁冀,有刚断之节。然而阉人善命,党囚事起,不是乱阶,始于桓帝。”
历代皇帝简介及历史评价:汉桓帝刘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