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姜子牙,辅助姬发成为西周皇帝,才智出众。整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解释一下,快来看看。
姜太公姜子牙,读过《封神榜》的读者朋友,对这个角色并不陌生。在《封神榜》中,姜太公是元始天尊的弟子,是“三清”之一,法力高强。他手里拿着鞭子,用法宝杏黄旗保护身体。作为西周的军师,他指挥了西周的千军万马。最后,在封神坛上,分封众神。可以说,姜子牙在众多神仙的封神榜中也是一个极其耀眼的人物。
而真实历史中的姜子牙,也颇具传奇色彩。很多关于他的故事,读者朋友一定很熟悉。比如“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个典故:姜子牙不被殷商赏识,大半辈子都不成功。几十年来,他一直在屠牛和开酒馆。后来,周文王在狩猎前计算了一个卦,发现这次他不会捕捉任何动物,但他想得到的是帮助自己实现专横的人才。
然后我们知道,当周文王去渭水河打猎时,他遇到了在那里钓鱼的姜太公。当他发现姜太公正在用直钩钓鱼时,他好奇地问他为什么。姜太公回答说,我想钓的鱼是自愿上钩的。我不会用钩子强迫它。如果它来了,它会来的。如果它不来,那就算了。听到这些,我想到了狩猎前的占卜。周文王醒了过来,这就是帮助他实现霸权的人才。
于是他请姜太公去西周帮他统一霸权,姜太公同意了。周文王当场拜姜太公为太师,请姜太公上车,甚至屏退车夫,亲自拉车请他回去。据说回去的路越走800步,姜太公计算出周朝国运800年左右。虽然这个故事有很强的传说意义,但它仍然向我们解释了周文王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态度以及姜太公的非凡能力。
[img]154200[/img]
后来,我们基本上知道,江太公到达西周后,参与了营救被周王拘留的文王的行动。然后,他计划与文王一起推翻殷商的统治,内部修复他的政治和外部诸侯,使世界三分之二的诸侯朝着西周前进。
直到文王去世,武王继承了王位,在纣王杀死了自己的叔叔,并囚禁了另一个叔叔的簸箕后,他仍然试图说服武王在风雨交加的情况下砍伐纣王。最后,他在野战中击败了商军,建立了周朝。
大多数人对姜子牙的了解几乎就在这里。也许他们也知道姜太公后来被分封在东部的齐地,建立了齐国,成为齐国的开国之君。那么姜子牙成为君主后的情况如何呢?
这必须从周武王对姜子牙的分封开始。众所周知,周朝在西岐发家,就在今天的陕西。但商朝的统治范围基本在东方,东方的夷人不喜欢服从管理(纣王在武王攻打周朝时没有多余的兵力),于是将姜太公封在齐地的营丘,以稳定东方。
而到齐地的姜太公,则彻底展现了他的铁血和果断的一面。姜太公刚到齐地的时候,还没来得及多休息,就遇到了莱国军队。莱国作为商朝属国,想趁姜太公一行尚未到达的机会,先占领营丘。两军在淄水河畔展开对峙,打了一场遭遇战。但在周朝强大的军队战斗力和姜太公出色的指挥下,莱军迅速战败,无功而返。齐国也能顺利建立。
姜太公除了外部威胁外,对齐国稳定构成威胁的内部因素并不手软,即使是所谓的“人才”。据《春秋繁露》记载,齐国的司寇营汤是一个聪明的人。一方面,姜太公的政令拖延怠政,另一方面,他非常虐待人民,喜欢滥杀无辜。但口才好,能言善辩,喜欢对人阳奉阴违,还善于煽动人心,常常满口“仁义道德”。姜太公劝他,他还是不想悔改,于是姜太公果断地将他斩首示众,以维护政令的尊严。
[img]154201[/img]
在《韩非子右经》中,也有关于姜太公为了维护统治而剪掉“人才”的记载。姜太公成为齐国君后,当地有两个疯子和华士兄弟,当时被称为圣贤。他们威胁说,他们既不是天子的臣子,也不是诸侯的官员。他们自己耕种,自己吃饭,自己吃饭,不求名利。进入齐地后,太公得知两人有贤名,多次来访,试图让他们为国效力,但都被拒绝了,吃了闭门羹。
为了顺利实施政令,太公下令惩罚两人。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消息甚至传到了远在镐京的周公。周公派人给姜太公发信息,表示担心,惩罚有名人会造成不良影响。而且太公的态度很坚决,认为不为天子臣,不为诸侯官,不为国家履行任何义务,这应该是贤人的行为吗?假如每个人都是这样,国家法律如何实施,国家还能成为国家吗?这种人不是贤人,而是害群之马,只能除掉。于是直接下令杀死两个人。此后,齐国在没有勇气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姜太公用自己强大的手腕迅速稳定了齐国的局面。
后来,姜太公修复了政治事务,尊重了当地的习俗,简化了原本相当繁琐的周礼,倡导了工商业的发展,并利用了齐国沿海地区的优势,大力发展了渔业和盐业。在姜太公的治理下,齐国的人口迅速增长,并变得富有。后来,为了镇压蔡叔叔和淮河的叛乱,周成王授予了江太公征服的权利,齐国也成为了诸侯国中的一个大国。
姜子牙成立齐国后历史上是什么样子的?你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