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普,字太,三国时期的人,义阳(今治湖北枣阳东南)的人。整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解释一下,快来看看。
汉末三国时期,降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群体,即魏蜀吴三国武将中有许多降将。例如,在蜀汉武将中,王平、姜维、夏侯霸等人都是曹魏的降将。再比如曹魏五子良将中,张辽曾是吕布的手下,张合曾是袁绍的手下。因此,魏蜀吴三国自然可以接受降将这一群体。但如果是反复无常的降将,也会受到人们的鄙视和批评,比如吕布、孟达等人。至于本文中提到的郝普,也属于这种情况。
《蜀书杨戏传》记载了杨戏的《季汉辅臣赞》,其中提到郝普:「先从荆州入蜀,以普为零陵太守,为吴将吕蒙所争,开城诣蒙蒙。…普至廷尉」,把郝普列在里面「奔臣」之属。
在世人眼里,郝普和傅士仁、麋芳一样,被称为“奔臣”,也就是叛臣的意思。更重要的是,郝普两次背叛蜀汉,一次背叛东吴。他反复无常的事迹无疑可以和吕布、孟达等人相提并论。
一
[img]153558[/img]
具体来说,郝普,字太多,义阳人(治所在湖北枣阳东南)。早在赤壁战争前后,郝普就跟着刘备。公元211年,刘备入川时,留郝普为零陵郡太守。当时刘备还没有打下益州,他的势力只是荆州五县之地,郝普作为其中一个县的太守,其地位其实可以和赵云等人媲美。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刘备非常信任郝普,否则他不会把荆州五县的零陵县交给郝普。
然而,信任并不一定能得到满意的回报,类似于诸葛亮对马苏的信任,后者显然让诸葛亮失望。对郝普来说,刘备也很失望。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派吕蒙率领2万名士兵攻占长沙、零陵、桂阳三县。吕蒙传唤长沙、桂阳,二郡望风归附,但零陵太守郝普守城不降。刘备听了之后,看到形势危急,匆匆从益州率军赶回荆州,让关羽争夺三郡。
二
因此,对郝普来说,一开始的表现非常好。尽管长沙、桂阳两郡被吕蒙占领,但零陵太守郝普守城不降,促使吕蒙一时无法实现既定目标。然而,郝普后来被吴国名将吕蒙骗,投降吴国,刘备割让长沙、桂阳二郡后,吴国将他送回刘备。吕蒙对郝普的欺骗主要是因为郝普误以为刘备、关羽等人没有前来支持,这促使郝普认为坚持下去毫无意义。
然而,实际情况是关羽和刘备已经在支持的道路上了。郝普第一次背叛蜀汉,归东吴后,孙刘在湘水划界达成协议,东吴将郝普等文臣武将归还刘备。在此基础上,郝普回到关羽手下。然而,郝普很可能投降了吴栋的行为。关羽没有承担任何重要责任。在相关史料中,郝普此时没有任何官职记录,也就是说,他很可能被关羽闲置。
[img]153559[/img]
三
公元219年,关羽在与曹仁的军事较量中逐渐占据上风,然后水陆并进,包围襄阳,攻打樊城,利用秋雨淹没七军,覆没了前来救援的全军,然后包围樊城。关羽威震华夏,使曹操一度产生了迁都避开关羽锋利的想法。但让关羽没想到的是,随后东吴孙权派吕蒙、陆逊袭击关羽后方,麋芳、傅士仁都背弃了关羽。与此同时,关羽在与徐晃的交战中再次失利,最后进退失据,兵败被杀。
郝普和麋芳、傅士仁等人一样,在关羽战败被杀后,背叛了蜀汉,投降了东吴。与麋芳、傅士仁等人不同,郝普是第二次背叛蜀汉。值得注意的是,郝普两次背叛蜀汉,投降东吴,不是他对东吴有多忠诚,也不是说他是东吴派到蜀汉的内应。来到东吴后,郝普又背叛了东吴。然而,这一次郝普没有走运,也没能全身而退。
四
@ 归降东吴后,郝普终于当上了法官,当上了法官。法官,位列九卿,主管圣旨和修订法律的相关事宜。因此,郝普作为东吴法官,已经是一个高层次的人物。这对郝普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待遇,他出生在一个即将到来的地方。然而,郝普似乎并不满意。在担任东吴法官的时候,郝普和隐蕃很亲近,隐蕃计划暴露叛变。他被牵连,所以自杀了。
值得注意的是,隐蕃原本是曹魏的官员,是奉魏明帝曹睿的命令,才诈叛回吴,任廷尉监。廷尉监是官名。秦置。汉朝沿置,分左右监,与廷尉正均千石,东汉减为600石。东汉省右监,只有左监一人,魏晋以下不分左右,即廷尉监。因此,隐蕃作为廷尉监,与廷尉郝普接触较多。在这个过程中,郝普很可能知道了隐蕃叛变的意图,也有背叛东吴的行为,所以他被迫自杀。
总的来说,对于郝普等叛徒,杨戏曾评论道:“古代的奔臣,礼有来逼,怨恨司官,不顾大德。与麋芳、傅士仁等人相比,郝普两次背叛蜀汉,一次背叛东吴,最终在东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这自然是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郝普历史上是谁?他一生的经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