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镇将军,四位将军的合称,即镇东将军、镇西将军、镇南将军和镇北将军。整理了相关内容。我想知道它是否能帮助你扩展一些知识?
重要将军的名字,统兵将军,四征将军,掌征叛,镇守四方。三国时期,镇南等四镇将军征伐,镇守四方。四镇将军是曹魏武将官职中的第二品,统领荆、豫二州,驻扎在新野。高级将军是将军。对曹魏来说,镇南将军有镇守南方领土的重任,尤其是面对东吴的攻击和进攻,可谓手持重兵,地位非同寻常。曹魏历史上有七位“镇南将军”:其中两个是降将,两个先后造反。
第一:张鲁
@ 就张鲁而言,曹魏自然是降将。建安20年(215年),曹操率领10万军队西征汉中。张鲁带着全家去见曹操。曹操任命他为镇南将军,以客礼相待。张鲁被封为阆中侯(一个“襄平侯”),食邑有1万户。曹操把他和他的家人带回邺城。封张鲁的五个儿子和阎坛都是列侯。为儿子曹宇娶张鲁女儿为妻。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张鲁去世,原侯死后,葬于叶城(今河北临漳)东部。对镇南将军张鲁来说,还有其他公元245年的记载。
[img]153451[/img]
第二:曹休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曹休升任领军将军,追录前后功勋,封东阳亭侯。夏侯敦将军去世后,曹丕任命曹休为镇南将军,假期都督诸军事,接替夏侯敦驻汝南县召陵县,负责抵抗孙权。曹休守卫曹魏东线,多次击破吴军,诱降吴将。曹魏,曹休官到大司马,封长平侯,也就是成为曹魏官职最高的武将。太和二年(228年),曹休在魏吴石亭战役中大败,不久因背上毒疮发作而死亡。
第三:黄权
和张鲁一样,黄权也是一个降将。黄权年轻时是郡吏,后来被益州牧刘璋召为主簿。曾劝刘璋不要迎接刘备,公元214年,刘璋被打败后,黄权降刘备,被崇拜为偏将军。此后,黄权建议取汉中,拜护军。作为汉中王,刘备仍然领益州牧,以黄权为治中。刘备称帝,将伐吴,黄权劝诫而不纳。以此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防魏师进攻。刘备伐吴败还,而归途隔绝,黄权不得归,无奈之下率部降魏。曹魏归降后,黄权受到魏文帝曹丕的赏识和重用,被崇拜为镇南将军,封阳侯,加侍,使同车陪伴。进驻河南后领益州刺史。
景初三年(239年),黄权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也就是说,在蜀汉,黄权担任镇北将军。对曹魏来说,曹丕任命他为镇南将军。当然,和张璐一样,镇南将军黄权在曹魏并没有掌握任何兵权,也就是说,镇南将军更倾向于为黄权和张璐担任荣誉官职。
[img]153452[/img]
第四:无丘节俭
六年后(245年),无丘俭迁任左将军,加假,监督豫州军事,带领豫州刺史,从左将军转为镇南将军。嘉平四年(252年)与镇东将军诸葛诞防区交换,任镇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为魏室服务的毫丘节俭,感谢魏明帝的厚恩。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废墟魏帝曹芳后,与文钦共同起兵勤王,成为“淮南三叛”(王玲、无丘俭、诸葛生)之一。不幸的是,他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死于战败。
第五:诸葛诞
诸葛诞最终还选择了起兵造反。嘉平四年(252年),诸葛诞担任镇南将军。正元二年(255年),寿春起兵,诸葛诞派部将蒋班追击东吴军,斩杀留赞。此战后,诸葛诞被封为高平侯,邑3500户,转任征东将军。然而,诸葛诞与被司马懿家族杀害的夏侯玄、邓阳交厚,看到王玲、吴丘俭等人的毁灭,感到不安。于甘露两年(257年)起兵反对司马昭,得到了东吴的支持。三年(258年)二月,诸葛诞被胡奋斩首。
第六:王基
与上述五位镇南将军相比,王基和后来的王沈已经处于三国后期,人气相对较低。淮南二叛平定后,王基任镇南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带领豫州刺史,晋封安乐乡侯。征东将军诸葛诞在淮南起兵反司马氏,甘露二年(257年)。王基以豫州刺史身份行镇东将军,都督扬州、豫州军事。也就是说,在帮助司马懿家族平定叛乱的过程中,王基得到了重用和提升。此外,王基与司马师、司马昭建立了深厚的军事友谊。官到征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封东武侯。景元二年(261年),王基去世,追赠司空,景侯死后。
[img]153453[/img]
第七:王沈
王沈(?—266年),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东汉护匈中郎将王柔之孙,东郡太守王机之子,司空王昌之侄。曹魏大臣,三国时期的历史学家。也就是说,对王沈来说,其实更倾向于文臣而不是武将。曹尚即位后,王沈历任侍中、散骑常侍。公元260年5月初六(甘露五年),曹尚想起兵讨伐司马昭,召王经、王沈、王业商量。王沈、王业向司马告密,导致曹尚被杀。王沈因密之功封安平侯,随后任尚书、豫州刺史、镇南将军等职。值得注意的是,王沈背叛曹尚并向司马告密的行为不仅被时人鄙视,也受到后人的批评。例如宋元时期的史学家胡三省就说:“帝礼遇王沈,叫文籍先生,临变乃尔,号召!”
三国时期曹魏七位镇南将军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