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绍,即晋明帝,晋元帝司马睿长子 ,晋文帝司马玉异的母兄,生母为宫人荀氏,东晋第二位皇帝,在位三年。
司马绍于322年登基,太宁两年(324年)平息了王敦的叛乱,停止了对王敦党羽的调查,全力重用王导安定皇帝的权威,与江东大族保持和谐态度,稳定了东晋的局势,对安定国家的大局和皇室权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img]149168[/img]
生平
早年经历
司马绍年轻聪明,受到父亲司马瑞的特别宠爱。 永嘉元年(307年),司马绍和父亲司马睿一起搬到镇上建业(后来改建康,今江苏南京)。
建兴元年(313年),晋民帝司马邺继位,晋升司马睿为左丞相 ,作为东中郎将,司马绍拜镇守广陵。
建武元年(317年)3月初九日,司马瑞即晋王位 。四月初四,司马瑞立司马绍为晋王太子。
太兴元年(318年)3月初十日,司马睿即位为晋元帝。 三月二十四日,晋元帝立司马绍为皇太子。
司马绍性情极其孝顺,文才武略,敬贤爱客,喜欢文章辞藻,当时的名臣,从王导、余亮到文桥、桓彝、阮放等,都受到密切关注。曾经和大臣们争论过圣人的真假,王导等人的意见也不能让司马绍屈服。又擅长武术,善于安抚士兵。当时江东人才济济,远近归心于司马绍。王敦之乱时,王室六军崩溃,司马绍欲率兵与叛军决战,登上车即将出发,中妃子文桥坚决劝阻,抽剑切断马套绳,这才放弃。王敦平素认为司马绍神武有明略,为朝野人所钦佩信任,打算以不孝罪废墟他。于是大会百官当众问温桥:“皇太子有什么功德值得称道?“声音俱厉,一定要让文桥说废太子的话。文桥回答说:“探索治国之道,使国家长治久安,这是见识短浅的人无法理解的。从礼物的角度来看,这就是孝道。大臣们都认为文桥的意见是正确的,王敦的阴谋被阻止了。
[img]149169[/img]
登基
司马睿死于永昌元年(322年)闰十一月初十日 ,闰十一月十一日,皇太子司马绍为皇位,大赦天下,为晋明帝,尊生母荀氏为建安君君。 太宁元年(323年)二月,司马绍将父亲晋元帝安葬在建平陵。 六月初六,司马绍立妃于文君为皇后。
虽然王敦在永昌元年(322年)回到武昌遥控朝廷,但他试图篡夺王位。在太宁元年(323年),他暗示朝廷要求他进入朝廷,司马绍用手诏召唤王敦。同年,王允在宴会上了解了王敦的计划,所以他回到北京告诉父亲王舒,王舒和王导一起向晋明帝报告,以便提前做好准备。
后来,司马绍积极准备保护京师建康 ,最后,当年7月,他成功击败了王敦派来进攻的军队,平息了王敦的混乱。王敦的混乱平息后,司马绍下令不再向王敦的所有官员和家人提出问题。他还重组了各州的形势,消除了王敦以王氏宗族领导诸州以凌弱帝室的不平衡。
去世
三月初二,太宁三年(325年),司马绍立长子司马衍为皇太子。 8月19日(10月12日),司马绍健康状况不佳,召太宰、西阳王司马阳、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壶、车骑将军习鉴、护军将军余亮、领军将军陆烨、丹阳尹文桥共同接受遗诏,协助王子司马衍。司马绍于8月25日(10月18日)去世,享年27岁。闰八月二十六日(10月19日),皇太子司马衍即皇帝 ,为晋成帝,为父亲司马绍,为明皇帝,庙号肃祖(资治通鉴)为肃宗 )。九月十一日,司马衍将司马绍按葬于武平陵。
为政举措
司马绍聪明敏捷,能随机断事,尤其懂事。在位期间,兵乱连年,饥荒不断,死于饥荒战争中瘟疫的人口超过一半,国家空虚社会严重衰退,国家事务极其困难。又值王敦威胁兵威,震慑人主,将欲窃夺神器。司马绍虚与周旋,养成其恶,以弱制强,潜心策划,当机独断,肃清大凶。调整荆、湘等四州将领,分散长江上游地方势力,分散干扰,加强根本,削弱枝叶。虽然在位时间短,但对国家整体稳定有着深远的影响。
自东晋成立以来,北方侨姓士族与南方吴姓士族之间的矛盾一直十分尖锐,吴姓士族往往被排斥和压制。为了稳定东晋政权,临终前一个月,明帝还下令说:“吴时将相名贤之舟,能够汇编家训,忠孝仁义,静自守真。他不在乎时间的人。州县急于出名,没有遗迹。为了打破宗族界限,为国家选拔人才,试图调解这一矛盾。临终遗言中,他要诸臣为自己治丧时“务从简约”,不要奢侈。
晋明帝司马绍:东晋第二位皇帝,他一生经历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