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为了皇位,兄弟们反目成仇,互相谋杀,上演了各种夺位篡位的历史剧。给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有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关东州郡在初平元年(190年)正月起兵攻打董卓。董卓见对方声势浩大,便劫持汉献帝,迁都长安。董卓迁都长安后,袁绍准备抛弃汉献帝,立新君,方便驾驭。他选中东汉宗室、幽州牧刘虞。在此基础上,袁绍以关东诸将的名义,派原乐浪太守张岐拜见刘虞,呈众议。但刘虞断然拒绝了。袁绍还是不放弃,请他领尚书事,承制封拜,也被刘虞拒绝了。
当然,刘玉之坚决不当皇帝,不是胆小,而是忠于汉朝。在某种程度上,刘玉对汉朝的忠诚应该高于曹操、刘备等人。然而,不幸的是,对于仁慈、慷慨、忠于汉朝的刘玉,由于与公孙赞的意见不一致,他攻击了公孙赞,失败了,被杀。@ 之后,在群雄争鹿中原的舞台上,没有刘虞的身影。
一
刘虞(?-193年,字伯安。东海县城人(今山东城城)。在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东海恭王刘强之后,刘虞的祖父刘嘉曾任光禄勋,父亲刘舒曾任丹阳太守。与同为汉族后裔的刘备相比,刘虞显然没有家道中落。刘禹最初获孝廉,担任曹吏,后来逐渐升为幽州刺史。虽然他在任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刘禹的官职后来被东汉王朝罢免。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这不仅为刘备等人的出现提供了机会,也促使刘禹再次被朝廷使用,任命他为甘陵国相。中平五年(188年),朝廷刘禹在幽州的威望很高,再次任命他为幽州牧羊人。刘禹到达蓟城,迅速平息了幽州的叛乱,与鲜卑、乌桓、夫余、云南等游牧民族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img]146383[/img]
二
由于刘虞在幽州牧任上的功劳,汉灵帝派使者升刘虞为太尉,封容丘侯。因此,晋升为太尉的刘虞,已成为东汉王朝官职最高的大臣。永汉元年(189年),董卓篡夺东汉大权后,还需要主动笼络实力和威望兼备的刘虞,派使者授予刘虞司马,进封襄贲侯。一年后,董卓拜刘虞为太傅,召他入朝任职。但由于道路堵塞,任命没有到达。
不久之后,袁绍、袁术、曹操等诸侯对董卓进行了讨伐,后者将汉献帝迁都长安。初平二年(191年),冀州刺史韩馥、勃海太守袁绍等人商量后,准备立汉族宗族的刘虞为皇帝。换句话说,袁绍和其他人希望董卓手中的汉献帝失去价值,这样他们就可以勒索天子来命令诸侯。刘虞的选择,而不是其他汉族宗室,很可能是刘虞在当时有很高的名气和威望。
三
然而,袁绍的想法落空后,刘虞坚决不当皇帝。对忠于汉朝的刘虞来说,自然不会做这样违反礼法规则的事。从那以后,刘虞继续守卫幽州,但在他的手下,公孙瓒一直渴望取代刘虞。东汉末年,在岳父的帮助下,公孙赞与刘备一起在卢植工作,也就是说,公孙赞和刘备是同学。当然,公孙赞和刘备在个人素质上有很大的不同。
为了摆脱刘玉,公孙赞曾密谋与袁术勾结。刘玉得知后,与公孙赞的仇恨变得更加深刻。在此期间,公孙赞多次违反刘玉的命令。例如,刘玉主张与周围的游牧民族友好相处。公孙赞不听,而是攻击这些游牧民族。此外,公孙赞还在幽州市为刘玉辩护。刘玉多次邀请公孙赞。他说他不能生病。
[img]146384[/img]
四
@ 到目前为止,刘虞明白自己和公孙赞注定要有一场战争,也就是说,刘虞不仅知道仁德,还知道先下手为强。初平四年(193年),刘禹与10万人合作进攻公孙赞,说明刘禹是当时非常强大的诸侯。比如袁绍发动官渡战时,只有10万兵马。结果刘虞的士兵不擅长作战,又爱惜百姓的房子,一时攻不下公孙瓒所在的城市。当刘虞军队士气低落时,公孙赞趁势突袭。刘虞遂大败,被公孙赞俘虏。俘获刘虞后,正好东汉朝廷的使者来了,于是公孙赞借此机会拜为前将军,封易侯,假期督幽、青、冀四州。
不久之后,公孙赞杀死了没有使用价值的刘虞。刘虞在当地很受欢迎,他死后,幽州和流落到这里的人都痛哭流涕。对此,曹操手下田类曾评价刘虞:“汉朝衰落,人怀异心,只有刘公不失忠诚。如果刘虞能战胜公孙赞,无疑会影响东汉末年的诸侯格局。当然,对于一向仁德宽厚的刘虞来说,即使打败了公孙赞,也不会是袁绍、曹操等凶猛的对手。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为什么刘虞在汉末拒绝称帝?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