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即唐宣宗,初名李怡,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在位12年。
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去世,李晨为宦官马元治等拥立,登基为帝。在位期间,整顿官治,限制宗室和宦官,将除郑注、李训以外的所有官员死于甘露之变。他是晚唐皇帝中声誉较高的一位,明察沉断,从劝如流,能恭谨节俭,使局势稍安。大中十三年(859年),李晨因服用长生药中毒,于大明宫去世,享年五十岁,庙号宣宗,葬于贞陵。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元和五年(810年)6月22日(即7月27日,据《旧唐书·宣宗纪》记载;《唐会要》于6月23日,即7月28日生于唐长安城大明宫,是唐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李怡的生母郑(孝明皇后)原本是镇海节使李凯的妾。李凯谋反失败后,郑入宫为郭贵妃(易安皇后)的侍女。后来,唐宪宗幸运地生下了李毅。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3月,李毅被授予光王称号。李毅是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的皇叔,但在年龄上比尊宗、文宗小一岁。
[img]146258[/img]
李怡为人持重少言,宫中都认为他“不聪明”。当他十几岁的时候,他病得很重。当时,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突然,他闪耀着光芒。他立刻跳起来,端正身体,鞠躬。就像对待下属一样,他的母亲认为这是一种心脏病。但穆宗看完后,却摸着李怡的背说:“这孩子是我家的英明人物,不是心病。并给李怡、御、御、安排母亲太后的堂弟金马玉带。李毅经常梦见乘龙上天。他把这件事告诉了郑。郑对他说:“别人不应该知道这个梦。我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李毅经历了太和和和会昌,变得越来越模糊。当她和人们在一起时,她从来没有说过多少话。文宗和武宗经常强迫他在宴会和聚会上说话,这很有趣,被称为“光叔叔”。武宗很骄傲,尤其是看不起李毅,对他不是很有礼貌。
登基为帝
会昌六年(846年)3月21日,武宗病危。宦官马元志认为李毅更容易控制,所以他把他定为皇太叔,“勾当军国政事”,更名为李晨,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监督国家后,李晨悲伤地接待了部长,决定了事务。直到那时,人们才看到了他的隐德。
同年三月二十一日,武宗去世,李晨登基称帝,时年三十七岁,是唐宣宗。
李晨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即位后勤于政治事务,勤奋求治,致力于改善中唐以来遗留下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他贬低李德裕,结束了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过度扩张;打击非法权贵和外戚。他把所有死于甘露的官员,除了郑注和李训。
[img]146259[/img]
勤俭治国,体谅人民,减税,注重人才选拔。在对外问题上,李晨不断击败吐蕃、维吾尔人、党项、奚人,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改善了唐朝的国情,使人民日益富裕,使衰落的政府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因此,历史学家对李晨评价很高,认为他是文景之治的汉文帝,贞观之治的唐太宗,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大中之治”。
尽管李晨本人在即位后“忧勤无怠”,但世界上经常发生水旱灾害。自大中12年(858年)以来,由于将军管理不当,各藩镇纷纷发生叛乱:宣州驱逐康全泰观察,使郑薰、湖南驱逐石再顺观察,使韩聪、广州驱逐王令环,使杨发、江西驱逐毛鹤观察郑宪。李晨任命崔炫领导宣、池、涉三州观察使、温璋任宣州刺史、蔡袭任湖南观察使、李承勋任广州节度使、魏宙任江西观察使,平息各州叛乱。
因病驾崩
自大中13年5月(859年)以来,李晨吃了太医李元伯献的仙丹(多年药)中毒,身体状况很差,连续一个多月都不能上法庭。8月7日(即859年9月7日,这是《旧唐书·宣宗纪》记载的;《新唐书》记载为8月10日,即9月10日),病入膏肓的李晨去世,享年50岁。他的死后头衔是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
贞陵(今陕西咸阳泾阳县)于大中十四年(860年)二月埋葬。
咸通十三年(872年),唐懿宗追后李晨为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张仁神聪意道大孝皇帝。
唐宣宗李晨:唐朝第十六位皇帝,他一生的经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