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宏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贞贞白先生,南朝齐,梁时期教学家,炼丹家,医学家,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人不喜欢出生做官,而是喜欢隐居在山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隐士。然而,这些隐士太出名了。相反,他们往往与当代朝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人甚至可以对当前形势产生重大影响。其中,他们以南朝梁时期的“山中宰相”陶宏景为代表。
陶宏景生活在南朝。经过宋、齐、梁三朝,他当时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他知识渊博,精通天文历法、山地地理、医药、棋琴、书画,甚至阴阳五行。他为药物、精炼、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数学等古代科学技术做出了贡献。
[img]145566[/img]
陶宏景从小就有不同的想法,10岁时得到东晋葛洪的《神仙传》后,便不分昼夜地学习,从此有了养生的志向。
陶宏景曾对人说:“仰望青云,目睹太阳,感觉并不遥远。”
陶弘景15岁时作《寻山志》,倾慕隐逸生活。十七岁以才学而闻名。
宋升明元年(477年),陶弘景21岁时,宋领军将军萧道成(即齐高帝)发动兵变。除了宋后废帝刘昱,控制朝政,宋称帝两年后,南齐王朝建成。
当时陶弘景的才名很高,萧道成便将他封为诸王陪读,并授予奉朝请职。
[img]145567[/img]
齐永明十年(492),36岁的陶弘景无意仕途,特上表辞官,挂朝服神武门后,退休于江苏句容句曲山(茅山),不与世交。
从那以后,陶宏景就隐居在这里。他常说:“这座山下面是道教的第八洞天,叫金坛华阳之天,周围有150英里。从前汉代开始,咸阳三茅君修炼成仙,负责这座山,叫茅山。”
陶宏景还在山里修建了一座道观,自称华阳隐君,开始跟随东阳人孙游岳学习道教的符图经法。
陶弘景在此弘扬上清经法,撰写了大量重要的道教作品,还介绍了天文历算、地理方物、医疗保健、金丹冶炼等方面。据统计,多达70或80种作品。陶弘景也成为道教“茅山宗”的开山祖庭。
[img]145568[/img]
陶宏景还编制了第一部道教神仙谱系《真灵位业图》,包括天神、地神、人鬼和许多神仙,约3000人,以7个等级排列。
502年,萧衍为梁武帝代替齐建梁。萧衍和陶弘景很早就有了友谊。他们之间的信件和问候从未被打破。当他成为皇帝后,他的友谊变得更加深厚,“礼仪越多,问题就越多”。
梁武帝有关国家大事要咨询陶弘景,鉴于此,总有达官贵人到陶弘景隐居的山里去拜访,@ 时人才给陶弘景起了“山中宰相”的称号。
虽然梁武帝遇到了陶洪景,但梁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相信佛教的君主。因此,在南梁崇拜佛教的环境下,陶洪景作为道教茅山派的代表,不得不接受佛教。
有一次,陶宏景梦见佛传给他《菩提记》,称他为胜力菩萨。于是,陶宏景醒来后,作为道教上的清派大师去了楚(mào)县(今浙江宁波)礼阿育王塔去发受戒,成为佛道兼修的传奇人物。
事实上,陶宏景的举动并不是自愿的,而是为了维护茅山道人的生存。正是这样,才避免了寇谦之的新天师道死亡的结局。
陶鸿景隐居茅山45年,81岁去世。他死后,他的外表和颜色没有改变。梁武帝下令给他中散医生,贞白先生,并派皇宫官员为他举行葬礼。
陶弘景有什么作为?他为什么佛道兼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