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吴三桂造反非常感兴趣的朋友们,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吴三桂只有3万多部队,吴三桂为什么敢推翻清朝?
[img]144126[/img]
1673年,61岁的平西王吴三桂发动叛乱。随后,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忠忠相应,开始了清朝历史上著名的三藩之乱。清朝花了8年时间来平息三藩之乱。一个问题出现了。根据清朝账面上的数字,吴三桂最多只有3万多军队。吴三桂依靠3万多军队,如何敢于主动叛乱?
@ 让我们谈谈当时的情况。清朝的前身后金政权在后金政权崛起后逐渐控制了东北地区。经过萨尔浒战争、浑河战争和松锦战争,明朝基本上失去了整个辽东地区。1636年,后金汗皇帝太极称帝,建立了清朝。松锦战争后,10多万明朝精英丧失,只有吴三桂守卫宁远,这是明朝关外的最后一道屏障。
除了外患,明朝还面临着内忧。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为首的农民军席卷了明朝的西南和西北。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京城,退不可退的吴三桂,决定向李自成投降。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妾被占用、家庭财产被抄袭、父亲被毒打等一系列因素,吴三桂最终向清朝投降。在至关重要的山海关大战中,清朝击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主力,开始进入中原。
[img]144127[/img]
与此同时,明朝在南方的势力先后建立了几位藩王称帝,先后出现了弘光政权、隆武政权、永历政权等南明政权。吴三桂在镇压各地农民起义军和南明政权的过程中,非常努力。尽管投降较晚,但逐渐超越了尚可喜等人。清代八旗军非常不适应西南地区闷热的气候和丛林环境。因此,在镇压南明残余势力的过程中,吴三桂是主力军。
@ 形成了吴三桂控制云贵、尚可喜控制广东、耿精忠控制福建的格局。吴三桂在三藩中实力最强。根据清朝的记录;“三桂藩属五十三佐领,绿旗兵万有二千,丁口数万。又平水西土司安氏,四方精兵猛将多归其下。计五丁出一甲,甲二百设一佐领,积五十佐领,辖以左右统一。四镇设前、后、左、右援剿,分十营,每营兵千有二百。”
根据这一数据,吴三桂下辖的各种部队加在一起,约有3万人。请注意,吴三桂控制了云贵两省的财政,但下辖的3万多军队需要清代每年拨款供养。一个问题出现了。吴三桂控制西南两省的财政。钱都去哪了?答案是私兵。账面上的3万多军队依靠朝廷的钱粮供养。但朝廷对吴三桂的私兵并不清楚,自然需要吴三桂想办法供养。
那么,吴三桂有多少私人士兵呢?各种历史资料的统计数据不同,有4万到6万不等的说法。清朝一定知道吴三桂的私人士兵。然而,很难理解具体的数字。换句话说,在吴三桂发动叛乱之前,他所辖武装力量的总数至少为8万人。如果数量最多,吴三桂有近10万军队。
[img]144128[/img]
吴三桂除了自己控制的云贵省外,对陕西、四川、湖广等地的影响很大。吴三桂不仅可以控制云、贵督抚,还可以在四川、广西、贵州任命官员,被称为“西方选举”,历史上被称为“西方选举官员遍布世界各地”。吴三桂发动叛乱后,这些地方的官员基本上相应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集团。清朝一直非常害怕吴三桂集团。
清朝一步步压缩了吴三桂的权力。例如,康熙两年,清朝利用各种借口收回了吴三桂的人事任免权。康熙六年后,清朝收回了吴三桂的司法管理权。事实上,吴三桂在这个阶段并不想叛乱。此时,吴三桂已经老了,希望维护自己的半王国,传给子孙后代。吴三桂认为清朝不敢撤回附庸,而清朝则认为附庸不敢叛乱。
[img]144129[/img]
结果,双方都失去了计算。1673年,平南王还可喜年迈,请求回辽东老家,康熙皇帝趁机下令撤藩。对此,吴三桂、耿精忠也先后上表要求撤藩,其实这是对朝廷态度的考验。因此,双方都误判了情况。康熙皇帝在吴三桂、耿精忠要求撤藩后直接批准。这时,吴三桂开始匆匆征兵,随后发动叛乱。尚可喜、耿精忠等人,陆续相应,三藩之乱开始。
对于三藩之乱,清朝高层也很着急。清朝认为三藩不敢叛乱,根本没有计划和准备。因此,在三藩之乱的早期阶段,清朝处于守势。吴三桂先后占领了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西等大地区,几乎与清朝形成了隔江对峙。在几次大规模战役中,吴三桂的军队甚至多次击败清军。
[img]144130[/img]
当然,清朝毕竟控制了整个北方地区,吴三桂的内部并不是铁板。清朝经历了最初的恐慌,迅速稳定了立足点。一方面,从东北部和蒙古部门调动部队,另一方面,它们开始分化和崩溃。自1679年以来,清朝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并开始逐步反击。
吴三桂造反时军队最多3万人 吴三桂的勇气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