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的变化,又称高平陵事件或正始变化,发生在三国时期的魏国,是魏国成立后的一场重大政变。这一事件源于曹爽与曹魏大臣司马懿之间的权力斗争,最终以司马懿杀害曹爽、夺取权力而告终。
高柔,字文惠。陈留郡是个县人。曹魏大臣,三国时期,并州刺史高干从弟。
公元192年,曹操初步占领兖州,此时高柔担心曹操不会安心留在陈留,这里将是四战之地,决定投靠高干。父亲去世时,高柔不畏兵劫路远,冒险到蜀地应丧,三年后回到北方。建安九年(204年),高干与高柔归降曹操,曹操任命高柔为菅县县长。第二年,高干以并州叛曹,高柔虽然没有参与事件,曹操却想找个理由除掉他,任命他为刺奸令史。
[img]143777[/img]
在职后的高柔处法允许,不仅做事得当,公平公正,而且每天晚上看文件到深夜,有时拿着文件睡着。曹操对他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把他变成了宰相仓曹属。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称魏公,建魏国,高柔任尚书郎,转拜丞相理曹。当时,一名名名叫宋金的士兵在合肥当逃兵。有人建议杀死他的母亲、妻子、孩子和弟弟。然而,高柔认为,如此严厉的惩罚只会让更多的士兵选择逃跑。曹操选择听取他的建议。
延康元年10月29日,曹丕登坛为禅帝,立国为大魏,历史称曹魏,改元黄初,改罗阳为“洛阳”。私下里有很多人在谈论这件事。曹丕下令杀害议论者,奖励告发者。这一规定使许多人遭到了莫有的诬告。高柔上书建议消除这一法律。曹丕没有听从,而下令以诽谤罪惩罚诬告人。在审查每一个告发案件时,高柔都认真查明了虚实,轻的只判罚金。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想杀鲍勋,杀他的原因只是他做了一件小错事。高柔知道后,坚决拒绝了。曹丕干脆调离高柔,直接命令廷尉执行法令,不顾群臣反对处死鲍勋。
[img]143778[/img]
曹睿继位后,将高柔封为延寿亭侯。他以儒家六经为宗旨,尊重伦理教育,鼓励学者根据学习和品行的优缺点分别对待和安排官职。曹睿死前将曹芳托孤给司马炎和曹爽,曹爽掌握了朝廷权力。司马懿在头十年(249年)发动政变,上演了一个要求免除曹爽将军职务的将军职务。郭太后下令在高柔假期召集将军占领曹爽的军营。曹爽被杀后,高柔晋被命名为万岁乡侯,也成为曹魏的掘墓人之一。
公元263年,高柔去世,享年90岁,由孙高浑世袭侯爵。
高柔:三国时期曹魏大臣高,晚年支持司马懿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