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后人如何评价赵旭?关于他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元年(1064年),进封颍王。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被立为皇太子。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继位。即位后不久,王安石实施变法,史称熙宁变法。在西宁变法期间,先后颁布实施了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军事上出兵西北、拓地五州。虽然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守旧派对变法的攻击一直存在,神宗在新旧势力之间摇摆不定,但是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变。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去世,死后的头衔是英文烈武圣孝皇帝,葬于永裕陵。

轶事典故

不信谗言

苏东坡曾写过一首诗《吟桧(树)》,其中有两旬:“根到九泉无处曲,世间只有蛰龙知。就这样两首诗,却引起了一场事故。 同平章事王贵,便向宋神宗奏道:“臣下的观点,苏轼对圣上有不臣之意,应从重量刑,给予处罚”神宗说:“我一直对苏轼不薄,@ 苏轼虽然有错,但还是达不到谋反的地步。不知道爱卿是怎么知道苏轼要谋反的?王贵说:“他作咏桧诗,内有“根到九录无曲处,世间只有蛰龙知”一句话。陛下飞龙在天,苏轼以为不是他的知己,而是把地下蛰龙当作自己的知己,这不足以说明他确实有不臣之意吗?非严遣不足示惩。神宗听后说:“诗人作诗,原本是咏桧,与我有什么关系?请不要妄加牵强附会。后来,又有人诬告司马光、张方平、范细、陈襄、刘志等人,都与苏轼有类似的举动。而且经常私下接触,应该受到严厉的惩罚!对此,宋神宗坚决不允许,@ 只将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免除刑事责任。

[img]143318[/img]

严惩诬告

赵旭即位后,有一天,御史蒋之奇上书弹劾尚书左丞欧阳修,说其作风不正,与侄女有乱伦丑闻。神宗看后,转问故宫臣孙思恭。孙思恭回答说:“这是不可能的。并指出此事与大臣名节有关,应谨慎从事。神宗下令蒋之奇,让他拿出证据。蒋之奇的建议原本是道听途说。证据从哪里来?看到神宗命令他出证,他一时慌了。他不得不说,这件事是从程彭思永那里听到的。神宗又问彭思永,结果彭思永说他听了,没有证据。彭思永是怎么听到的?经进一步核实,神宗终于发现说欧阳修乱伦纯属诬告。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欧阳修的内弟薛宗茹平时因为和欧阳修有矛盾,捏造流言蜚语,说欧阳修有淫乱行为。不知怎么的,这个流言蜚语传到了中丞彭思永耳中,彭思永又告诉了蒋之奇。而蒋之奇没有分真伪,竟然以此为由弹劾。宋神宗发现后,愤怒地指责蒋之奇诬告,随后与彭思永一起贬职,调出京城。神宗严惩诬告,朝廷震动,天下服其明鉴。

[img]143319[/img]

人物评价

正面评价

《宋史》:①赵旭从小“好学请问,到日晏忘食”。②“帝天孝友,入事两宫,必侍一整天,尽管寒暑不变。品尝与岐、嘉二王读书东宫,侍讲王陶讲谕经史,往相率拜,由中外称贤。即位也,小心谦虚,敬畏辅相,求直言,察民隐,t恤孤独,养老,振匮乏。不治宫,不事游幸,厉精图治,将大有为。不多,王安石入相。安石为人,愤怒自信,知祖宗志吞幽蓟,灵武,而数败兵,皇帝奋然将雪数世之耻,无所当,便以偏见曲学起而乘之。既立了青苗、保甲、均输、市易、水利之法,而天下汹汹骚动,痛哭流涕的人接踵而至。皇帝没有意识到,方断然废除了元老,抛弃了劝士,行之不疑。卒中祖先的良法美,变坏了几尽。邪恶的日进,人心日离,祸乱日起。惜哉!”

《临汉隐居诗》载:神宗皇帝以天纵圣智,旁工文章。虽然穆王的《黄竹》是这首诗,但、汉武的“秋风”这个词,无法拟其似。秦国大长公主去世,帝赐挽诗三首说:“海阔三山路,香轮定不归。帐深空翡翠,佩冷失珠玑。明月留歌迷,残霓舞衣。霓“一作”霞”。都门送车回,苏草自春菲。"小发西城道,"西城"一作"城西"。灵车望更远。春风空鲁馆,明月断秦笛。尘入罗帘暗,“一作”衣”。香随玉篆消。芳魂飞北渚,那复一为招。“一作”可以招”。"庆自天源发,恩从国爱申。虽然歌钟在馆内,桃李不成春。水折空环沁,“环“一作”还”。楼高已隔秦。区会稽市,没有珠人。"岂特帝王,盖古今诗人没有这样的作品。

《宋史·神宗纪赞》:“其即位也,小心谦虚,敬畏辅相,求直言,察民隐,同情孤独,养老,振匮乏;不治宫,不游览,励图治,将大有可为。”

朱:“神宗很聪明,在世界上什么都知道。他真的不是世界的主人,但他在一开始就失败了。。。西番的小麻烦只是打了一阵退便,却深入侵了他的边界。”

漆侠认为,赵旭主持的西宁变革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基本上是对抗农民的阶级斗争;但在阶级斗争的影响和推动下,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经济发展的前景和劳动人民的要求。

《中国史纲要》由剑伯赞主编,认为宋神宗的熙宁变法是“去疾苦,抑并,便利农为急”。

[img]143320[/img]

吴天柱的《西夏史稿》:他怀抱富国强兵的思想,努力振作有为;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实施各项政治改革,积极为对外用兵创造有利条件。

反面评价

王夫之:“宋政之乱始于神宗。神宗之以兴怨天下,对后人的嘲讽,不是奢侈暴虐,而是急于求治,下一句话,治者已经烦了。”《宋论》

王才忠认为,宋神宗是变法派的靠山,但他的气魄不够宏大,思想不够深刻,性格不够刚毅。宋神宗与王安石变法

华业认为,在实施新法律的过程中,其富国强兵的总体目的与王安石一致。然而,在抑制合并方面,他没有王安石那么坚定。赵不仅想增加财政收入,而且不想损害上层既得利益。最后,负担只能转移到下层人民身上。


后人如何评价赵旭?关于他的轶事典故有哪些?后人如何评价赵旭?关于他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

  • 北宋宰相苏辙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苏辙
  •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

  • 北宋宰相曾布的家庭成员都有谁 曾布有子孙后代吗
  • 曾布(1036年11月3日—1107年8月21日),字子宣,中书舍人曾巩之弟,北宋中期宰相,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在北宋王安石变法时...

  • 北宋浪子宰相李邦彦:是靖康之耻的导火线
  • 在宋徽宗赵霁的“朋友群”中,除了王福,还有一位著名的“浪子宰相”。“浪子宰相”虽然是人们给他起的绰号,但他真的是当代宰相,...

  • 北宋寇准背靴是什么典故?寇准有哪些方面作为
  • 寇准是一位有名的北宋政治家和诗人,他从小饱读诗书勤奋好学,历史记载曾十几岁就写下了很多优秀的诗篇。他出生于官宦世家,...

  • 仁义高于命:北宋历史上忠臣陈求道的壮丽生活
  • 宋代官员陈求道。字得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咸宁人进士。北宋时期,永安镇西河桥畔迁来一户官宦家庭。主人是陈康民。...

  • 北宋宰相宋庠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宋庠
  •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宰相,工部尚书宋祁之兄。安州安陆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