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刘邦带兵去平叛,吕后设计在宫中杀了韩信。目前还不清楚这件事是不是吕雉和刘邦合谋,但从他们的表现来看,这是相当默契的。首先,吕后命令韩信,刘邦即将凯旋回朝,准备在宫中庆祝。韩信毫不怀疑这一说法,毫无准备地进入了宫殿。出乎意料的是,他在宫殿里伏击了吕后。后来刘邦回宫后,得知韩信已死,心中百感交集,既高兴又悲伤。
事实上,韩信注定要死。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楚汉之争进入白热化阶段,项羽将刘邦困在荥阳。那一年,韩信连续四国平息。齐国平息后,韩信给刘邦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齐国很奸诈,希望你能把我封为齐国的代理王,这样才能稳定局面。看到这封信后,刘邦非常生气。他认为韩信在威胁自己。
[img]141627[/img]
汉高祖五年后,刘邦与韩星预约共同攻击楚军,但韩信未能如约而至,导致刘邦大败。张亮告诉刘邦,最好把韩信封为齐王,然后向韩信借兵,请韩信帮助汉军。果然,韩信很快就带领军队来了。在这场战斗中,楚军的10万兵马被刘邦包围,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自杀。
这个结果似乎告诉大家,只有韩信在,刘邦才会赢,如果刘邦想赢,他只能同意韩信的所有条件。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并不重要,刘邦也这么认为。这样,韩信还能死吗?
韩信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韩信手下有一个叫快通的顾问。他曾向韩信献计:刘邦强大的时候帮项羽,项羽强大的时候帮刘邦,韩信可以凭借齐地的地理优势和刘、项三分天下。快通还指出,如果韩信一直跟着刘邦,肯定逃不过兔死狗烹饪的结局。
快通所说是有道理的,但韩信犹豫了一遍又一遍,却拒绝服从。他觉得刘邦对自己不薄弱,不能做这样的事情。
是韩信的犹豫,毁了自己的生命。
《史记》写的是韩信之死:行刑前,韩信叹了口气:没听快通的话,真后悔!
后来,刘邦问吕雉:韩信死前能说什么?
吕雉回答:他说他后悔不听快通的话。
[img]141628[/img]
刘邦:然后把快通抓回来煮。
幸运的是,这个快通也是一个能言善辩的人,他的特长在这个关键时刻救了他一命。快通对刘邦说:秦朝残酷,导致六国起兵反叛。世界上有能力的人都想争夺这个王位。这个举动错了吗?但是,能成为胜者的人一定是心智过人。更何况当时韩信是我的主人,我给他出谋划策,只是各为其主,何罪之有?刘邦听了快通的话,动摇了一下,放过了快通。
但根本原因是韩信已经死了,最大的威胁已经消失了,刘邦已经实现了他的目标。如果韩信还在同一个地方,刘邦怎么能这么容易地放过快通呢?快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说了正确的话。
韩信临死时,历史上唯一提到的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