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字布,是三国时期孙吴重臣。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快来看看。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宰相可以说是一人以下,一万人以上。一般来说,宰相作为皇帝的股肱,领导一切官员,协助皇帝治理国家政治。就魏、蜀、吴而言,诸葛亮死后,蜀汉实际上废除了宰相的官职。至于曹魏,曹操和曹丕父子之后,没有人担任宰相。然而,对于东吴来说,许多人担任宰相,如孙邵、顾勇、鲁迅等。
相应地,孙策留下的托孤大臣张昭错过了东吴总理的职位。公元222年,当孙权称吴王并成立总理时,人们推荐张昭担任总理。然而,孙权拒绝了。那么,问题来了。孙策的托孤大臣张昭为什么不能成为东吴总理呢?孙权为什么拒绝张昭担任东吴总理?
一
@ 张昭(156-236年),字布。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孙吴重臣三国时期。东汉末年,张昭南渡扬州避战。张昭在孙权兄弟孙策统一江东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孙策任命其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将文武之事全部任命为张昭。在这方面,在我看来,张昭和孙策的关系类似于诸葛亮和刘备,也就是说,后者在外面战斗,前者守卫后方,处理文化和武术事务。基于此,如果刘备把诸葛亮当成托孤大臣,孙策自然会把张昭当成托孤大臣。
[img]141499[/img]
孙策临死前,将弟弟孙权委托给张昭。张昭率领团僚帮助孙权,安抚人民,攻打叛军,成为孙权成功掌管江东的英雄。此外,在当时的江东,如果周瑜是武将之首,那么张昭无疑是文臣之首。
二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后,孙权派使请求成为曹魏的藩属,并将于禁送回北方。公元221年11月,曹丕送给孙权九锡,封为吴王、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军事。对于孙权来说,成为吴王后,他决定设立总理的官职,以帮助他处理政府。
然而,当孙权两次成立总理时,大家都推荐张昭。孙权以张昭敢于直言不讳、性格直率为由,不使用他。他先后使用了孙邵、顾雍等人。一方面,张昭作为丞相的推荐无疑是非常合理的。周瑜去世后,张昭在江东群臣中的资历和威望几乎是无与伦比的,这与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相似。但孙权却以张昭敢于直言不讳、性格刚直为由,不用他。
三
值得注意的是,孙权的原因其实是符合真实情况的。至于张昭的性格特点,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赵看起来矜持有威望。吴主以下,他害怕举邦。”对于敢于直言不讳、性格正直的张昭来说,他在东吴确实很有威望,也就是说,很多人都害怕他。孙权常说:“我跟张昭说话,不敢随便说。”
[img]141500[/img]
再举一个例子,《三国志·卷52·吴书七·张顾诸葛步传第七》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武昌,临钓台,喝醉。权使人以水洒群臣说:“今天喝醉了,却醉在台上,是当止耳。昭对说:“昔纣是糟丘酒池长夜之饮,当时也以为乐,不以为恶。“权默然,有羞耻,然后罢酒。就张昭而言,连孙权都敢直接批评,还以商纣王为例。而孙权听后,也只能暗自羞愧。
四
@ 显然,对于孙权来说,如果张昭真的被允许担任总理,他无疑会受到更大的限制。也就是说,老大臣张昭眼里不能揉沙子。一旦孙权的行为有问题,张昭一定是直言不讳的。@ 从孙权的角度来看,不让张昭当丞相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张昭的年龄也让他很难胜任丞相繁琐的事务。
宰相的职位,自然是大事小事都要负责的。公元156年出生的张昭,在孙权决定成立丞相的公元22年,已经66岁左右了。从年龄上看,张昭很可能无法胜任丞相的工作强度,这也应该是张昭和丞相失去一职的原因之一。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张昭以年老多病为由,希望告老归乡。换句话说,就张昭本人而言,并不贪恋丞相的官位。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孙权称吴王后,为什么不让张昭当丞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