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朱元璋和康熙非常感兴趣的朋友们,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为什么朱元璋和朱彪关系融洽,而康熙皇帝却制造了“九子夺权”?
皇帝和王子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决定一个朝代是否稳定的主要因素。即使是那些永恒的皇帝也无法避免,比如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和康熙皇帝时期的“九子夺权”。
在一片混乱中,朱元璋的父子呈现出一派和谐的场景,这自然要问:为什么朱元璋和朱彪关系融洽,而康熙帝却闹出了“九子夺权”?
[img]139697[/img]
一是太子能否镇得住
皇帝是现在的老板,王子是未来的老板。这就要求王子必须有老板的气度和胸怀。总之,他能否冷静下来。
朱元璋很早就开始培养朱标,这相当于从小就确立了朱标的地位,让其他王子从小就接受这个事实,产生非分之想的概率明显低很多。康熙也做到了这一点,早就确立了尹仁王子的地位。
但遗憾的是,差距出现在朱标和尹仁的王子身上。朱标仁厚,到处都是哥哥。例如,当朱元璋想惩罚秦王朱贤时,朱标从中调解,使朱元璋放过了朱贤。
自然,像朱彪这样的哥哥,在哥哥中会有很高的威望,说话有效,爸爸也喜欢——毕竟虎毒不吃子,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和睦友好。
相反,再看尹仁,却很自私,没有王子的风范。康熙第18个儿子死后,尹仁没有悲伤的态度,连戏都不演,气得康熙大骂:“没有友谊的意义。”
与此同时,康熙的长子尹稚在尹仁第一次被废除后,却向康熙提出:杀死尹仁,如果你不能放下父亲的爱和身份,我就为你做这件事!
[img]139698[/img]
我们不要说康熙的反应应该有多生气。只有从这个声明中,我们才能看到太子胤,他是多么的失败,根本无法控制!康熙还没有死。兄弟俩会互相残疾。
然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也应该考虑它是否是一个母亲的同胞。朱彪、朱贤、朱迪(怀疑)都是一个母亲的同胞。另一方面,尹仁很痛苦。他们都是同父异母。这篇文章只能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一个母亲的同胞和同父异母之间有根本的差距!
二是皇帝与王子的平衡
第二条其实是决定因素!朱元璋处理此事最好的办法就是给朱标权力让他早早出来处理政务,却没有给他独立的资格。也就是说,朱标身边没有太子党。这也是朱标的功劳,也体现了朱标的力量,是父子平衡的关键。
李世民和李建成早就形成了自己的党羽,但朱标周围的党羽是谁?几乎找不到具体的代表。朱标的一举一动都体现了“正大光明”这个词。因此,朱标敢于向朱元璋公开顶牛,即使朱元璋非常生气。
[img]139699[/img]
但在愤怒之后,朱元璋更信任朱彪。朱元璋并不愚蠢。他明白朱彪敢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公众的意愿,而不是为了维护他的私人圈子。自然,这样的王子,更不用说兄弟了,大臣们都相信了。
另一方面,康熙和尹仁之间没有这样的平衡。比如康熙公开表达了对尹仁的不满,“所有的仪制都和我差不多”,尹仁周围形成了一个小圈子,比如代表人物索额图,这也是尹仁敢说“古今天下,怎么会有40年的王子?”。
他认为他的翅膀很丰满,爸爸,你应该让路!需要注意的是,结党营私从来都不是皇帝所容忍的,这极大地威胁了他的地位。当然,康熙很焦虑。这实际上是康熙处理得不好。从一开始,他就给了尹仁很大的权力。他失去了或没有建立两个人之间的平衡。结果,九个儿子赢得了法庭!
[img]139700[/img]
第三,其他王子的能力
关于立王子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立长,一种是立贤。前者强调秩序,后者强调能力!立长是一种常见的方式。除非其他王子的能力明显超过王子,否则王位的争夺将不可避免地发生。立长和立贤已成为争论的焦点。
朱标后面有朱迪,尹仁后面有四爷和八爷。然而,朱标的能力和威望完全粉碎了朱迪。朱迪只敢在朱标去世后跳出来竞争。
[img]139701[/img]
另一方面,胤仁的能力比不上雍正,威望也很少。这自然开启了“立贤”之路。康熙对此也看得很清楚,所以他废除了他,最后走上了“立贤”之路。
而且所谓立贤,换句话说,就是让王子们自由竞争,谁牛逼谁上来,自然“九子夺权”也就出现了。
朱元璋和朱标关系这么好 康熙为什么要闹九子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