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宋成公的父亲,春秋宋国君。以上问题将在下面逐一公布。
历史上关于春秋五霸的说法很多,中学历史教科书用的是《史记索隐》和《荀子》两种说法。其中,《史记索隐》中的春秋五霸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荀子王霸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合鹿、越王勾践。”。根据《史记索隐》的观点,宋襄公与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并称“春秋五霸”。事实上,宋襄公并没有真正获得诸侯霸主的地位。洪水之战的惨败让后人对宋襄公笑了几千年。然而,在孔子感叹礼乐崩溃的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宋襄公的仁义值得称赞,甚至在青史上留下了名声。
一
@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宋襄公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赞美者认为他仁义有信,批评者认为宋襄公自虚伪以来一直在追求自己的名声。例如,楚国命令尹成德臣在春秋时期直言不讳地说:“宋军名不虚实,轻信篡夺谋划。但在笔者看来,纵观宋襄公的一生,其仁义有信的一面显然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一直坚持下去的。在这一点上,宋襄公和三国时期的刘备一样,无论内心的真实想法如何,他的一生基本上都坚持仁义的品德。根据《春秋》、《史记》等史料记载,宋襄公(-前637年),子姓,宋氏,名兹甫。宋襄公是宋桓公的第二个儿子,兹甫也有一个普通兄弟。
[img]137535[/img]
二
公元前652年,兹甫的父亲宋桓公病重。虽然长子兹甫本该即位,但兹甫却主动把王子的位置让贤惠于妾目夷,还说这是妾目夷要比自己仁义。在这方面,为了避开弟弟的让贤,目夷逃到了卫国,兹甫终于成了宋襄公。因此,宋襄公在成为一国之君之前,就表现出了自己谦逊的风度和对仁义的尊重。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会盟,宋襄公接受齐桓公委托照顾齐国王子昭(后来齐孝公),并承诺将来照顾王子昭。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逝时,齐国各势力开始争夺君主地位,引发内乱。
三
对此,宋襄公之前对齐桓公的承诺亲自率领宋军,与卫国、曹国、诸国的兵马合作,共同护送王子昭(后来的齐孝公)登上齐国君主的宝座。对此,在笔者看来,齐国的实力远强于宋国,宋襄公力保王子昭(后来齐孝公)即位,显然风险很大。然而,正如所谓的“君子一诺,司马难追”,宋襄公不愿意辜负齐桓公的重托,所以他愿意冒险完成自己的承诺。宋襄公在护送王子昭即位后,也在中原诸侯之间积累了一定的名气和声誉。为此,宋襄公希望像齐桓公一样称霸诸侯。
[img]137536[/img]
四
@ 为此,宋襄公效仿齐桓公的“九合诸侯”,也在公元前639年发起了诸侯会盟。然而,宋襄公在会盟期间被楚国士兵俘虏,与楚国君主约定不带士兵(楚国违反协议埋伏军队)。然而,尽管楚国选择违背礼义,宋襄公仍以德报怨。在公元前638年的洪水战役中,面对楚国强大的军队,宋襄公注重“仁义”,要等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他受了重伤,第二年死于重伤,然后葬在襄陵。因此,宋襄公坚持的仁义礼信,终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然而,在孔子感叹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宋襄公的所作所为,却是一股清流。换句话说,宋襄公的一生,是“别人笑我太疯狂,我笑别人看不见”的最佳写照。基于此,虽然宋襄公并没有真正称霸诸侯,但太史公司马迁仍将宋襄公列为春秋五霸之一,这无疑是对他仁义的肯定和赞扬。
历史上真正的宋襄公是什么样的人?怎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