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被授予司空、相州都督,并被授予“文贞”称号。随后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四。魏征曾参与修订《群书治要》、《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这里有《魏郑公文集》和《魏郑公诗集》。
主要影响
政治
魏征以直言不讳、敢于提出建议而闻名。据《贞观政要》统计,魏征向李世民提出了50次建议,并向李世民提出了11次建议。他一生的建议多达“几十万字”。其次,其他大臣无法比拟激烈的言辞和坚定的态度。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李世民问魏征:“君主如何辨别是非,如何称之为昏庸?魏征答:“广泛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人就会昏庸糊涂。从前帝尧清楚地向下面的人了解情况,及时掌握苗作恶的事情。舜帝耳听四面,眼看四面八方,故共、枪、欢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杀害;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受贿被下臣侮辱;杨迪皇帝偏信于世基,死于扬州彭城阁兵变。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宦官不敢蒙蔽,反映了以下情况。”
[img]136717[/img]
饿的人容易吃,渴的人容易喝
第一次出自《孟子公孙丑》。鉴于隋末人口流亡、经济衰退、浪费等事实,魏征建议李世民改革兴文,实施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养生政策,体现了他的政治“致化”思想。李世民即位初,曾与群臣谈教育百姓。李世民认为,大乱过后,恐怕很难教育。魏征则认为:“久安之民傲慢,傲慢则难教;经乱之民忧愁,忧愁则易化。例如,他说,就像“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一样。他还批驳了大臣封德彝的说法,“人渐浇错,所以秦任法,汉杂霸道,盖欲化而不能”,认为商汤灭夏杰,周武王伐周,“都能身体太平,不就是承大乱后邪!他进一步说:“如果说古人淳朴,渐至浇敲,那么今天,当悉化为鬼,人主安得而治之!”
明德谨慎处罚,只有刑t恤
明德谨慎处罚,但惩罚t恤是儒家思想,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道德、礼貌、诚实、诚实:一个明哲君主,为了改变习俗,不能依靠严厉的惩罚和严厉的法律,而在于仁义;仅仅依法规范世界人民的行为是不可能的。
[img]136718[/img]
文史
史书编撰
魏征担任秘书监,负责国家藏书。书言丧乱后,典章层出不穷。学者们学校定了四本书。李世民命令他写四部群书。学者20人,书手100人,学校写秘阁图书。几年间,秘府图书,灿然有。改职后,他与虞世南、颜师古等硕学名儒续担任秘书监。《隋书》主写,其《经籍志》虽出于之宁、李淳风等人的手中,但总领其书。《隋书·经籍志》参照阮孝绪的《七录》风格,以《汉书·艺文志》的方式,利用隋代遗书14466部,8966部,与《隋大业正御书目录》核对,按经、史、子、集四部,分为3127部,36708部。有助于考南北朝、隋朝的藏书。
在录制方法上,每类录制书名、卷数、作者、时代、官衔、内容摘要、真伪、生存或不完整。研究学术发展和流别变化。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第二本史志目录是研究古代书目史的重要文献。在《隋书经》中,他总结了古代藏书的兴衰,丰富了藏书史研究的内容。
魏征在政治文史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