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周瑜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这里有一个详细的解释,然后向下看~
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手,在赤壁战役中击败曹操,为“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公元210年,周瑜临终前对孙权说:“鲁肃的智谋才略胜一筹,请求起用他来代替我。对此,孙权采纳了周瑜的建议,立即任命鲁肃为奋武校尉,接替周瑜统帅。周瑜的部曲4000多人,以及原奉邑四县,都转归鲁肃所有。所以,问题来了,周瑜临终前,为什么推荐鲁肃接替自己的职位,而不是吕蒙呢?换句话说,为什么“反刘派”的周瑜推荐“亲刘派”的鲁肃接替自己?
[img]135308[/img]
一
@ 就周瑜和鲁肃而言,他们对刘备的态度不同。一方面,周瑜反对东吴联合刘备,甚至想消灭刘备的势力。另一方面,鲁肃坚决支持孙刘联盟。在荆州归还问题上,鲁肃还主张对刘备先礼后兵,即以孙刘联盟为大局。所以,在很多人眼里,周瑜临终前不应该让鲁肃接替自己的职位。相应地,吕蒙和周瑜坚持同样的立场,似乎应该是周瑜的合适继承人。在我看来,周瑜在临终前选择鲁肃,而不是吕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
二
一方面,周瑜和鲁肃有着非常深厚的友谊。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周瑜在居巢县长认识鲁肃,认为他很不寻常,于是主动与他交往。他们建立了春秋时期公孙侨、季扎等牢不可破的朋友关系。除了深厚的友谊,周瑜和鲁肃在战略规划上也有相同之处。就周瑜而言,他曾提出两分天下的主张,即消灭刘备,吞并益州,与北方曹操分庭抗礼。周瑜去世前,曾计划率军攻打益州的刘章。然而,英年早逝,这一计划和目标最终没有实现。至于鲁肃,其实在《榻上策》中,也主张长江的全部依据。
三
榻上策是鲁肃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与孙权合榻时提出的类似诸葛亮隆中对(发生于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的长远规划。当然,在《榻上策》中,鲁肃对刘备势力的崛起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即主张与刘备、曹操三足鼎立。然而,从根本上说,鲁肃和周瑜都希望加强东吴势力,无论是与刘备合作,还是主张消灭刘备。因此,尽管观点不同,但这并没有影响周瑜与鲁肃的关系。另一方面,鲁肃的能力也是周瑜选择他接替自己的重要原因。赤壁大战后,鲁肃经常被孙权比作东汉大将邓禹。孙权专门为鲁肃设立了赞军校尉的职务。
四
[img]135309[/img]
@ 从孙权的这些行为来看,无疑是对鲁肃能力的高度认可。换句话说,孙权本来就把鲁肃培养成周瑜的接班人。因此,对周瑜来说,选择鲁肃来接替自己,自然也符合孙权的想法。相应地,将军吕蒙没有积累足够的战功和资格,也就是说,他不在周瑜继承人的考虑范围内。周瑜去世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掩护孙权逃生,并于助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正是这样,吕蒙才成长为东吴的高级将领。@ 当周瑜去世时,吕蒙显然无法与鲁肃相比。综上所述,周瑜临终前,明确指定鲁肃接替自己,促使鲁肃成为东吴第二任大都督。
临终前,周瑜推荐鲁肃接替自己的职位,是因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