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的名字是皇帝在寺庙里供奉时所称的名字。以下是详细的文章介绍。
太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指祖先的称谓,后来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太祖父。见《尔雅·释亲》:“出生的人是父母,父亲是祖父(即祖父),祖父是曾祖,曾祖父是高祖,高祖父是烈祖,烈祖父是太祖,太祖父是远祖,远祖父是鼻祖。“历史上很多开国皇帝都叫太祖,比如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朱元璋。至于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其实庙名也是太祖,只是他的头衔是高皇帝,也叫汉高祖。所以,问题来了,开国皇帝通常叫太祖,比如明太祖,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为什么叫隋文帝?
一
@ 据史料记载,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至604年8月13日),弘农县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杨震十四世孙,汉太尉,隋朝开国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杨坚在仁寿宫离奇去世,仁寿四年(604年)。一年六十四岁,庙号高祖,文皇帝,葬在泰陵。因此,对隋朝开国皇帝来说,他的死后头衔是“文”,被称为隋文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皇帝,尤其是英明的君主,如汉文帝刘恒、魏文帝曹丕等。而且在庙号上,杨坚的庙号是高祖,而非太祖。
[img]132904[/img]
二
所以,有两个问题,既然隋文帝有高祖这个庙号,为什么大家都习惯叫他隋文帝,而不是隋高祖。至于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杨坚的庙号是高祖,而不是赵匡胤、朱元璋等开国君主使用的太祖?在我看来,就第一个问题而言,事实上,在唐朝之前,大多数朝代的皇帝更习惯于用寺庙的名字来称呼。例如,西汉王朝的皇帝是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等,其中的“文”、“景”、“武”等字都是死后的头衔。三国时期,魏武帝、魏文帝、魏明帝等称号,也主要体现在后缀上。
三
自三国以来,庙号开始泛滥(“降到曹氏,祖名多”),除了一些亡国之君和被推翻的皇帝外,一般都有庙号。「祖」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都是祖先。因此,很明显,在南北朝时期,许多皇帝的庙号都有“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唐朝以前死去的皇帝通常被称为死后的头衔,如汉武帝和隋文帝,而不是寺庙的头衔。也就是唐朝以前的皇帝,他的称号主要是庙号。然而,唐朝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自唐朝以来(包括唐朝),皇帝的名字主要是寺庙的名字,如唐太宗,太宗是皇帝李世民的寺庙。
[img]132905[/img]
四
@ 唐朝以后,由于文字加长,改名为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那么,就隋文帝杨坚而言,为什么庙号是高祖而不是太祖呢?原因很简单。杨健来自关中高门弘农杨氏。他是东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他的四世祖杨元寿被北魏任命为武川镇司马。他的父亲杨忠跟随北周文帝宇文泰起义关西。他的官员来到了柱国和大司空,并封杀了国公。历史上,如果开国皇帝的基业是建立在父亲和家庭背景的基础上的,那么它的庙号就是高祖。相应地,宋朝太祖赵匡胤、明朝太祖朱元璋和清朝太祖努尔哈赤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建立世界。这些开国皇帝的寺庙名字是太祖,而不是高祖。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作为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的庙号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