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317年~420年)是西晋皇族司马瑞南迁后建立的王朝。@ 在历史书中,东汉被称为中汉,东晋被称为中晋,意思是晋朝的中兴通讯;东晋的大部分统治地区都在江东,在古代被称为江左,所以江左代表东晋。所以下面是关于余梁的详细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余亮(289-340年2月18日),字元规则。颍川县炎陵县(今河南省炎陵北部)人。东晋时期,外戚、名人、丞相军向余琛的儿子、明穆皇后余文君的兄弟献祭。
帅气的姿态,善谈玄理,严肃遵礼。早年被琅邪王司马瑞召为西曹,先后任丞相参军,中书郎等职,颇受器重。司马绍死后,余太后临朝,与王导等共同辅政,但政事实际上是由余亮决定的。执政后,他反对王导的宽和,依法断事,杀了南顿王司马宗等人,大失人心。苏峻入京后执意征,造成苏峻之乱。京师陷落后,逃跑寻阳,与江州刺史文桥共推荆州刺史陶侃为盟主,平定动乱。苏峻之乱平定后,于亮出镇豫州。陶侃死后,又代他为征西将军,兼领江、荆、豫三州刺史,都督七州诸军事。咸康五年(339年),部署诸将,打算北伐,但遭到朝臣反对。不久,诸城失陷,导致北伐遭挫,忧郁成病。
余良善的书法,有二十一卷文集,今已丢失。《全晋文》录有其文。
咸康六年(340年)去世,年五十二。获得太尉称号“文康”。
[img]132685[/img]
人物生平
风格峻整
余亮是明穆皇后余文君的兄弟,也是余晨的儿子。余亮英俊,善于言谈,喜欢老庄的学习,严肃庄重,一举一动都遵守礼仪。即使在闺房里,他也不需要严格的教学来遵守礼仪。时人将他与夏侯玄、陈群相提并论。余亮十六岁时,东海王司马越要征辟他为师属,但余亮不接受,和父亲住在会稽。他似乎自守,人们对他的方正严厉有些顾忌,不敢随便接近他。
在永嘉元年(307年),晋元帝司马睿担任镇东将军时,听到庾亮的名声,征服他为西曹。当他们相遇时,元帝看到了余亮的外表,非常高兴,非常重视他,但也聘请了余亮的妹妹为王子(司马绍)妾,余亮反复拒绝,元帝不允许。后来,他转任丞相参军,参加了华轶的预讨伐,被封为都亭侯,然后转任丞相军事,负责文件的抄写和整理。东晋成立之初,于亮被崇拜为中书郎,带头做事,在东宫侍讲。他教授和解释的大部分内容都受到了人们的称赞。他和温乔是太子司马绍的布衣之交。当时,元帝正以法家思想治理乱世,把韩非子送给司马绍。余亮认为,他不能申请韩非子的刑事名称和权力。他严厉、苛刻、礼仪和义教。他不应该更加关注这些事情。司马绍也同意这一点。后来又转移到事中,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助平王敦
太宁元年(323年),晋明帝司马绍即位,任命余亮为中书监。余亮坚决拒绝了,明帝听从了余亮的邀请。当时王敦有一颗叛逆的心,心里讨厌余亮,但表面上很尊重他。余亮很担心,因病离开了。不久,他接替王导担任中书监。
太宁两年(324年),王敦出兵后,朝廷拜于亮为左卫将军,与将军抗争王敦将军钱凤。7月27日,沈充败吴兴县时,明帝授予于亮持节,都督东征军事,命令他督察苏军等人追沈充。王敦之乱平息后,于亮因功被任命为永昌县开国公,送丝5400块,但他坚决拒绝接受。他又转任护军将军。
参闻顾命
太宁三年(325年),明帝病重,不想见人,群臣无法进入殿内。余亮怀疑是左卫将军、南顿王司马宗,右卫将军余胤和西阳王司马阳有另一个阴谋,于是径直走进宿舍看明帝,痛哭流涕。告诉司马阳、司马宗等人,他们建议废除大臣,要求协助朝廷,要求废除他们,明朝皇帝没有采纳。几天后,命于亮、王导等受遗诏协助的王子司马衍,轮流入殿领兵当值宿卫,并加于亮为事中,中书令。不久,明帝驾崩,晋成帝司马衍继位。九月份,庾太后临朝摄政,命令庾亮与司徒王导、尚书命令卞琏共同协助朝政,但事实上,所有的政治事务都是由庾亮决定的。
出镇芜湖
咸和四年(329年)二月,苏峻之乱平息,成帝来到温乔的船上,于亮得以进去见成帝,哽咽着哭泣。成帝下诏群臣与余亮一起登上皇座。第二天,于亮又来跪拜谢罪,请求自己免职,准备带全家远投山林。成帝下令有关部门挡船。于亮要求在外镇工作,所以他被任命为持节、都督豫州、扬州之江西宣城军事、平西将军、假期、豫州刺史、领宣城内史。余亮接受任命,离开芜湖。12月,将军郭默杀害了江州刺史刘胤,占领了叛乱。余亮上表要求亲自征求意见。于是,朝廷命令余亮以自己的职责担任总督,率领将军路永、毛宝、赵胤、匡术、刘仕等步行骑2万人,与太尉陶侃会面。
咸河五年(330年)三月,于亮到达口,与陶侃一起包围郭默。5月19日,郭默的部长宋侯将郭默的父子绑在城里投降,陶侃将其处决,并将其传给建康。于是于是回到芜湖,拒绝了朝廷的奖励。朝廷进入于亮是镇西将军,他拒绝了。一开始,为了讨伐王敦的功劳,于亮被封为永昌县公。于亮一次又一次地辞职,几十次被疏散。最后,朝廷允许了。
[img]132686[/img]
上疏北伐
咸和九年(334年)六月,陶侃去世。朝廷任余亮是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的军事,兼领江、荆、豫三州的刺史,进入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假期。余亮拒绝开府,搬到武昌。
咸康五年(339年),当时石勒刚死,于亮有收复中原故土的想法,于是将豫州刺史之职授予辅国将军毛宝,让他和西阳太守樊军领一万精兵守卫诸城。又任命陶称南中郎将、江夏相,率部曲5000人进入绵中。赵大军入侵诸城后,毛宝向于亮求助,于亮认为诸城牢固,没有及时派兵。九月,诸城失陷,毛宝、樊军投水而死。当时,余亮还在上疏想搬到石城,听说诸城失陷了,这才放弃。于亮向成帝谢罪,请求自贬三级,降为安西将军。朝廷下令要求他恢复原职。不久,他又被拜为司空,其他官职依旧,于亮拒绝了。
忧慨而卒
自从诸城失陷以来,余亮一直很沮丧。当时,王导和习鉴相继去世,朝廷征召余亮为司徒、扬州刺史、记录书事。他拒绝了,成帝允许了。
咸康六年(340年)正月初一(2月18日),于亮去世,享年52岁。朝廷追太尉,文康的头衔。葬礼期间,成帝亲自来了。葬礼结束后,他又追上了永昌公的印章。他的弟弟于冰力表于亮先志拒绝,成帝允许。
个人作品
余亮有二十一卷文集,今已丢失。《全晋文》有其作品:《让中书监表》、《让永昌县公表》、《推荐翟阳郭翻表》、《上疏乞骨》、《请放废陶夏疏》、《请留余易监秦州疏》、《求开复中原疏》、《斩陶称上疏》、《王子出后告庙议》、《武昌开学官教》、《与习鉴》、《报温桥书》、《与周邵书》、《追报孔坦书》、《书》、《答郭预书》、《答王群咨》
《淳化阁帖》包含了《书箱帖》五行的书法,包含了它的墨迹。
东晋时期外戚余亮简介:余琛的儿子、明穆皇后余文君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