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317年~420年)是西晋皇族司马瑞南迁后建立的王朝。@ 在历史书中,东汉被称为中汉,东晋被称为中晋,意思是晋朝的中兴通讯;东晋的大部分统治地区都在江东,在古代被称为江左,所以江左代表东晋。所以下面是关于桓伊的详细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桓伊(生卒年未知),字叔夏,小字野(野王),乔国罗县(今安徽省遂溪县临松镇)。东晋将领、名人、音乐家,丹阳尹桓景之子。
富有军事才略,参谋州府军事,迁大司马(桓温)参军。作为淮南太守,御敌有方,迁建威将军,历阳太守。太和六年(371年),联合谢玄打败前秦将领王鉴和张蚝,被封为宣城县,迁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建元十九年(383年),参加了一场战争,大败前秦天王钰坚,进封永修县侯,加号右军将军。太元九年(384年),迁江州刺史,治理好。入为护军将军,卒于任上,追赠右将军,散骑常侍,死亡号为烈。
他一生善于吹笛,被称为“笛圣”。笛谱改编成钢琴歌曲《梅花三弄》。桓伊唱的挽歌和羊昙唱的乐歌,袁山松唱的《行路难》,在当时被称为“三绝”。
[img]132635[/img]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桓伊十岁时,随父宦游蒸湘,寓居云绵庵,读书练武,观梅吹笛。
桓伊有军事才略,聪明过人,简单率真,为王蒙、刘璇所重视,多次参军各州府,累迁至大司马参军。
当时,前秦强盛,边境县有许多战争。朝廷选拔了能够抵御敌人边境的将军。桓伊当选,被任命为淮南太守。淮南太守的职务仍保留,因为抚军御敌,晋升为首都豫州十二县、扬州江西五县军事、建威将军、历阳太守。
累功升迁
太和六年(371年),前秦派王健、张蚝领兵救援据守寿春叛军袁真之子袁瑾、桓伊、谢玄联合打败他们,以战功封为宣城县,晋升为都督豫州军事、西中郎将、豫州刺史。
桓伊治理豫州十年,安抚边郡人民,非常受欢迎。
太元八年(383年),傅坚率部南入。桓伊和冠军将军谢玄、辅国将军谢燕在飞水地区击败了傅坚。他们以战功封永修县侯,晋号右军将军,给钱百万,做袍表。
高歌进谏
太元八年(383年),谢安女婿王国宝的专权行为被忽视,谢安讨厌他的行为,经常限制他。
因此,王国宝忌恨谢安,便挑拨离间,使孝武帝与谢安之间的疑心渐重,矛盾越深。
有一次,孝武帝召桓伊吃饭,谢安侍坐在旁边。孝武帝命桓伊吹笛子。桓伊看起来很听话,立刻拿起笛子演奏了一首歌,然后放下笛子说:“愚臣弹筝不如吹笛子,但也足以自成乐调。请允许愚臣弹筝唱歌,请一个人吹笛子。”
孝武帝欣赏其和谐流畅的音乐,命令内宫歌妓吹笛伴奏。桓伊还说:“内宫歌妓和愚臣一定配合不好,愚臣有奴隶,善于配合演奏。”
孝武帝更欣赏他的气质,允许他召唤奴隶。奴仆吹笛子,桓伊弹筝唱《怨诗》说:“为君不易,为臣独难。忠信不明显,但有疑问。周丹佐文武,《金滕》功不刊,推心助王政,二叔反谣言。”
歌词委婉而凄凉,表达了曹子建被皇帝怀疑,无法缓解无限的悲伤和愤怒,这与谢安当时的处境非常相似。作为这首歌的主题,谢安充满了情感。他忍不住哭了起来,弄湿了裙子。他站起来坐在桓伊旁边,用手理顺了桓伊的长胡子:“这与普通人不同!”孝武帝听到这样的建议,感到内疚。
[img]132636[/img]
治理江州
太元九年(384年),桓冲去世,朝廷任命桓伊为都督江州、荆州十县、豫州四县军事、江州刺史,将军职称不变,持有符节。
桓伊来到江州镇,认为边境平静,没有战争,应该以安慰和养老为首要任务。上疏朝廷认为江州损失太大,连年歉收。现在剩下的居民只有5.6万。他们应该合并小县,免除各县拖欠的官方米,并将州政府办公室搬到豫章。
朝廷命令将州府治所迁至寻阳,其余主张依靠桓伊。桓伊理顺荒政,拯救灾民,深受人民信赖。在当地工作多年后,朝廷召回北京,拜官为护军将军,并在右军府的数千人跟随桓伊,并将其配备到护军府。
桓伊后来在任内去世,朝廷追赠右将军,加散骑常侍,死后为烈。
东晋将领桓伊简介:擅长吹笛,宿有[笛圣]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