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不明白:曹操和司马懿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曹操篡权,司马懿篡权。为什么结局大不相同?
说到“威胁天子命令诸侯”,曹操的形象会第一时间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这个成语典故的第一个来源是《后汉书·袁绍传》。当时抑授劝袁绍迎接汉献帝:
“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官邺都,威胁天子,命令诸侯,畜士马以不庭,谁能御之?”
不幸的是,袁绍一直不喜欢汉献帝是董卓建立的。他想建立另一个刘的后代作为皇帝,但曹操捡了一个大便宜。曹操首先派曹洪去抢汉献帝,但没有成功。不久,曹操亲自带领军队进入洛阳,“邀请”了汉献帝到徐都,开始了他“威胁皇帝命令诸侯”的职业生涯。自公元196年曹操获得汉献帝以来,他一直以汉朝的名义进行讨论,最终统一了北方。
曹操能够从诸侯中脱颖而出的主要因素只有两个:一个是他个人的才华,另一个是一些运气,这种运气主要是指汉献帝在世界的早期阶段。虽然汉献帝在曹氏手中得到了好的结局,但他在生前却遭受了屈辱。据《三国志》记载,汉献帝的皇后被曹操杀害,董贵妃怀孕时被曹操杀害。在裴松之的注释中,曹操还以狩猎的名义挡在献帝面前,接受了所有官员的跪拜。
[img]132533[/img]
因此,有人说曹操对汉献帝很好,这是不可能的。然而,有句老话说,曹操死于公元220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杀死权臣曹爽,控制曹魏皇帝曹芳,然后废除曹芳,然后杀死后立的曹尚。不久,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废除了第三位年轻皇帝曹宏,篡夺了魏国的国家。
这是历史的循环,无论是天理昭彰还是历史规律,曹操的手段都被司马懿效仿了。但魏和晋虽然得江山的方法看起来相似,但最终的结果却大不相同。魏国被司马氏篡权,少帝被废;然而,在晋朝,没有像曹操和司马懿那样有能力废除皇帝的权臣,他们确实在外面灭亡。公元291年,晋朝八位姓司马的王子起兵造反,国家陷入混乱。不久之后,少数民族趁机南下。司马氏带着士族的衣冠南渡,西晋灭亡。
魏的灭亡来自首都的威胁,而西晋的灭亡来自当地的叛乱。不得不说,这与两个政权的不同政策密切相关。
曹操在世时,由于常年的战斗,许多强大的武将崛起。到了曹丕,为了消除这些威胁,他一方面压制了兄弟曹植等人,防止他们进入权力核心。另一方面,他削弱了地方军事指挥官的权力,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据《三国志·文帝纪》记载,在集权过程中,为了加强首都的权力,他特别规定不得弹劾三位公众(宰相、太尉和皇家历史医生),这不仅加强了皇权,也加强了相权,极大地削弱了地方权力。曹丕也为削弱地方权力留下了刻薄的名字。
然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司马懿叛乱时,曹和夏侯的后代的力量和地位大大降低。首先,曹爽擅权。司马懿政变后,魏国没有地方威胁他的力量。高平陵政变后,担任魏国右将军的夏侯元之子夏侯霸逃离蜀国,右将军相当于国防部长,对司马懿没有威胁;诸葛诞这样的守护者只能在孙权的帮助下努力工作,司马昭很快就平息了。
[img]132534[/img]
与魏国的中央主导地位相比,晋武帝司马炎在开国后从痛苦中吸取了教训。为了防止曹的重蹈覆辙,他将司马的几十个王子分封到全国各地。这样,一旦首都发生政变,这些司马的诸侯王就可以像西汉初年的刘姓异姓王一样,在吕后死后一起造反灭诸吕。
人不如天。司马氏首都贾南风内乱,诸侯王确实起兵造反。然而,司马炎无法想象随后的事情。司马王子开始互相战斗,皇帝被自己的人民抛弃。最后,国力衰落,盘古开天以来没有什么大耻辱——五乱华。
[img]132535[/img]
晋朝吸收了东汉和魏国灭亡的原因,但未能做出更长远的考虑,这是魏国和晋朝结局不同的基础。另一方面,魏武帝曹操和司马懿都威胁天子命令诸侯,但他们在史书上的名声却不同。虽然曹操也是叛徒,但历史上有很多争议。即使不管他的才华如何,许多人认为他不想篡夺王位,而是周公和姜尚这样的角色,他的名声有争议;司马懿被历史定义为一个完全混乱的小偷。做同样的事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这个问题有很多原因。首先,曹操虽然威胁天子命令诸侯,但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即使没有曹操,汉代的江山也会落入诸侯之手,而司马懿的江山实际上是从曹家偷来的;其次,曹操生前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在过去的两千年里,人们可以体验到他的雄伟才华,但司马懿只留下了一些历史阴谋;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魏国恢复生产,致力于统一三国,同时抵抗北方少数民族,而晋朝却导致了五乱华,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痛苦。
曹操篡权,司马懿篡权。 为什么两个人的结局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