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故事,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错误是什么?不是北伐,也许什么都没做?
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及时大规模地去汉中遗民。
关于诸葛亮的错误,一直有争议,意见不同,公众合理,婆婆合理。有些人说他就业不当,马苏失去了街亭;有些人说他一切都很详细,权力,不注重人才的招聘和培训,甚至蜀没有将军;还说他,行为矛盾,联合吴抗魏,坚持占领荆州,拒绝归还;更重要的是,他帮助汉朝,使曹魏统一了世界。
[img]132113[/img]
诸葛亮作为丞相,先后组织了六次北伐,这六次北伐分为六次战役。
蜀军北伐的第一场战役是街亭战役。街亭战役失败的因素有很多。很多人想到诸葛亮的回顾。从回顾中可以看出,诸葛亮错误地使用了马苏。真的那么简单吗?当然是否定的。
事实上,即使马苏守住了街亭,蜀军也不得不撤退。街亭战役的失败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例如,粮食供应和运输能力不足是街亭失败的主要原因。
公元228年,蜀汉建兴六年春。诸葛亮带领蜀军主力从汉中出发到祁山后,亲自带领部队进攻陇西县、南安县,而马苏则占领街亭,高详屯守卫柳城。
诸葛亮带领蜀军主力驻扎在祁山北部、街亭南部的营地郊区,并在这里设立了营地,蜀军的粮草也储备在这里。
营城离街亭大约有一天的路程,一是方便救援街亭,二是方便将粮草运到祁山前线和各部队前线。
从蜀军的粮食储备来看,营城几乎所有的粮食都来自汉中,汉中的粮食来自成都,所以运输粮食的任务相当繁重。
当时蜀军北伐人数超过10万,为了解决这10万人的粮草供应问题,将直接考验蜀军的运力。
从汉中到祁山,虽然没有难上青天的蜀道,但崎岖不平的秦岭也让蜀军苦不堪言,更何况木牛流马还没有发明。
[img]132114[/img]
从祁山撤回汉中需要46天的时间,所以前线主力需要34天的时间。
假设作战部队每人用粮2斤,10万人34天用粮680万斤。如果运粮兵每人挑粮100斤,自己用粮30斤,送到祁山只有70斤。
假设5万人只能运到350万公斤,差距很大。即使有动物运输,考虑到草、武器、衣服和其他材料,再加上山路的困难,也可以直接抵消,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有人会说可以增加运力,但蜀国的人力资源会直接限制。假设每年运粮300天,每人运粮5次,往返消耗30公斤,实际送粮40公斤,5次总送粮200公斤,这10万人一年消耗5000多万公斤。为了运输这5000多万公斤粮食,成都到汉中的运输需要20多万人,这对蜀国来说绝对是不可能的。
@ 由于运力不足,祁山前线缺粮,祁山前线缺粮的必然结果是街亭战役肯定会失败。
北伐的第二场战役是陈仓战役,《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写道:“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
第三次北伐战役阴平战役,勉强算是收复战役。
[img]132115[/img]
北伐第四战役阳溪战役,收复武都郡,夺取阴平郡,魏延一战成名,蜀汉影响深入羌中。
祁山战役是北伐的第五场战役,“夏六月,亮粮全部退役..”
北伐第六战役五丈原战役,《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根据武功五丈原来的流马运,以流马运...梁每患粮不继,使自己的志向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北伐六场战役,三场战役是“粮尽退军”,另外三场是“亮每患粮不继”,可见北伐六场战役都不能说粮食充足。
蜀汉平原沃野千里,自古丰富多彩。此外,诸葛亮善于治国,粮食生产自然没有问题。蜀军缺粮的关键是能否不断将粮食送到北伐前线。
粮食运输的困难不仅仅是“秋夏之际,值天下雨”,更是从汉中到街亭,到祁山,到陈仓,到阴平,到五丈原,几百里崎岖不平的山路。
[img]132116[/img]
汉中所有的粮食都来自成都,大多数粮食运输者都是士兵。从成都到汉中有1000多英里。除了300多英里的平坦道路外,其余的都是难以上天的蜀道。
平坦的道路可以用动物运输,而难以上天堂的蜀道只能由人来选择。此时,蜀国的男女人口只有94万人。除了老、弱、病、残、甲级士兵外,只有20多万中青年男性需要农业和商人,人力相当紧张。由于人力紧张,蜀军运输粮食更加困难。
完全从成都运粮到汉中,就像扬汤止沸,绝不是长久之计。与其扬汤止沸,不如在汉中当地供应,多产粮食。
汉中以汉水命名。自古以来,土地肥沃,灌溉方便,适合人类居住。如果以农民为主要力量在汉中开垦,多产粮食,蜀军粮食问题自然可以从根本上解决。
虽然诸葛亮也在汉中安排了军垦,但战争一来,蜀军基本上顾不上军垦,甚至汉中军垦也是徒劳的。
[img]132117[/img]
我不知道诸葛亮当时出于什么原因,为什么他没有及时大规模移民到汉中。唯一的移民记录是一句简短的话:《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拔西县千余家》、《汉中》。千余家移民汉中,无异于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汉中的大规模开垦问题。
当时汉中的土地可容纳9万户,约40万人。按照两个农民养一个士兵的比例,汉中可以提供全年3万蜀军的粮食,也可以提供10万蜀军100多天。
这可能是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战略失误,因为他没有大规模及时地去汉中遗民。
古人说:“不谋万世,不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谋一域”。看来诸葛亮的运筹帷幄,天下奇才,善于治国,还是有局限性的,缺乏眼光,不能从国家的长远出发。
纵观诸葛亮的生活 诸葛亮最大的错误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