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806年被封为郑地(今陕西华县东),成立了郑国、伯爵,故称郑伯友。前774年,他担任周王室的司徒。前773年,郑桓公看到王室发生了很多变化,灾难即将来临,于是将其国民迁移到东郭国和快国之间。前771年,犬荣攻占镐京,郑桓公和周幽王一起被杀,因此被称为郑桓公。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关于郑桓公的身份,历史记载存在许多差异。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周丽王的儿子,周宣王的母弟;一种是周丽王的儿子,周宣王的母弟 ;这是周宣王的儿子。在这三种说法中,第一种说法是最可信的,通常被广泛使用。
史书上没有记载郑桓公的早年事迹。一九八十年十一月,陕西省长安县出土了多友鼎,上面有铭文。经专家研究,铭文记载了郑桓公早年的事迹。他率兵迎击北方部落进入周朝边境,并在周宣王16年(前812年)至周宣王22年(前806年)获胜。 但经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考证,多友鼎中记载的多友并非郑桓公。
[img]132007[/img]
受封郑国
周宣王22年(前806年),周宣王将郑地(今陕西华县东部)封给弟弟郑桓公,建立郑国。郑桓公最初住在宜林(今陕西华县西北部的咸林),后来搬到了捡地的地方。 [5] 郑桓公在治理郑国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担任司徒
周宣王四十六年(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周宣王的儿子,郑桓公的侄子姬宫继位,是周幽王。
周幽王八年(前774年),周幽王任命叔叔郑桓公为周王室司徒,负责全国土地和户籍。在司徒任期间,郑桓公安抚周民,赢得了周民的青睐。 [9] 据说《诗经》中的《衣服》是为了赞美郑桓公而写的。
迁国徙民
当时,周幽王宠坏了妃子的赞扬,每天沉迷于酒,忽视政府,重用奸臣郭石父,加剧了对人民的剥削。因此,人民怨恨,诸侯们也有叛逃的心。郑桓公看到周幽王独自行走,预计国家最终会再次陷入灾难,所以他不得不制定另一个计划,提前思考撤退。
有一天,郑桓公问掌管王室经典的太史伯:“王室有这么多变故,我去哪儿逃命?太史伯回答说:“只有洛河以东,黄河以南,济水以南。郑桓公说:“为什么?太史伯说:“那个地方靠近东郭国(今河南荥阳东北)和快国(今河南新密东南) ,郭、快两国的国君贪婪好利,人民不亲。现在,作为司徒,人们爱你。如果你要求住在那里,郭和快的国君看到你在掌权,很容易把土地分配给你。如果你真的住在那里,郭、快的人都会是你的子民。”郑桓公说:“我想往南走到长江流域,不知怎么办?太史伯说:“过去,朱融作高辛氏的火正,他的功劳足够大,但他的后代在周朝并没有繁荣起来,楚国是他的后裔。楚国必将兴起周朝衰落。楚国的兴起对郑国不利。郑桓公说:“我想住在西方,怎么样?太史伯说:“那里的人贪婪好利,难以长久居住。郑桓公说:“周朝衰落,哪些国家会繁荣?太史伯说:“大概是齐国、秦国、晋国、楚国吧?齐国,姜姓,是伯夷的后代,伯夷协助尧帝掌管礼仪。嬴姓秦国,是伯伊的后代,伯伊协助尧帝安抚各个部落。至于楚国的祖先,他们都为世界人民做出了贡献。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后,周成王将叔虞封在唐朝,那里地势险阻,有了这样一个德国的后代与周朝的衰落并存,它一定会兴盛起来。郑桓公随后同意,便暗中开始筹划东迁事宜。
[img]132008[/img]
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郑桓公要求周幽王将他的人民迁往罗邑(今河南洛阳)以东。在得到周幽王的同意后,郑桓公便派长子掘突带着丰厚的礼物向郭迅二君借地。由于郑桓公是当代司徒、天子叔叔,位高权重,贪图丰厚的礼物,郭迅二君各自献出五座城市。听到这个消息,郑桓公非常高兴,所以郑桓公有立国的基础。 不久,郑桓公下令原封地居民东迁。根据太史伯的建议,将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郭、迅之间的京城(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历史上被称为郭迅寄或桓公寄。
死于国难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沈国君申侯因周幽王废墟女儿女王申后、孙子姬宜臼,称赞母子为女王和王子,非常生气,于是联合国和西夷犬荣攻打周幽王。不久,狗荣攻占镐京,在骊山下杀死了周幽王,同时杀死了郑桓公。 郑桓公死后,郑国人为郑武公共同拥立了他的儿子掘突为国君。
郑桓公:郑国第一任君主下令原封地居民东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