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前744年),郑武公病逝,王子继承君位。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年),郑庄公平定胞弟叔段的叛乱,消除了国家内患。在接下来的十年里,郑国与宋国、卫国等国相互征伐。郑庄公37年(前707年),周桓王率军攻打郑国,郑庄公带兵与之战于葛,成功自保,使周天子的威望扫地,历史上称之为“葛之战”。郑庄公43年(前701年)5月7日去世,享年57岁,死后称“庄”,故史称“郑庄公”。
为政举措
攘外安内
春秋时期是中国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蓬勃发展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当时,许多诸侯国要求摆脱周朝的权力控制,努力维护自己的独立统一、自由和发展,努力在封建社会制度下实现新的统一,这是历史趋势,是不按照人民意志转移的客观规律。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郑庄公敢于抵制周朝的强大控制;在内部,郑庄公有勇气平息母亲吴江和兄弟叔叔的内部叛乱,坚决维护国家的独立统一,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发挥客观作用。这是郑庄公执政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之一。
[img]131988[/img]
反抗控制
随着周朝的衰落和郑国的日益强大,周郑之间的控制和反控制斗争越来越激烈。这场斗争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周郑交质”到“周郑交恶”再到“周郑交战”。最后,周王朝在葛之战中失败,郑国大获全胜。
平定叛乱
郑庄公的弟弟段在母亲吴江的暗中煽动和大力支持下,无所畏惧,得寸进尺,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不仅把都城建得超过“百雉”,公然违反国家制度,还让郑国西北边邑服从国都命令,服从自己的管辖权。又让两属的边邑归自己,直到延延。当叔叔段完成了所有的偷袭准备后,他计划与武姜里一起攻击郑国国都。然而,郑庄公变得冷静而冷静。他命令公子吕带领200辆战车攻击京邑,一步一步地施压,直到叔叔段走出共同国家,消除了郑国内部的隐患。
重农兴商
郑国位于南北东西交流中心,北周、卫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宋国、曹国、鲁国、齐国、秦国等国家,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郑国商品经济非常活跃,其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是一个典型的“重农业”国家。郑庄公在执政期间重农兴商,在优越地理环境的基础上,为商家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积极发展商品经济,不断增强国家经济实力。这是郑庄公在执政期间取得的第二项主要成就。
政策环境宽松
郑桓公在成立之初就与商人发誓:“我没有叛徒,我没有强者,也没有国家。我不知道。”(《左传·昭公十六年》)郑庄公在执政期间延续了这一非常宽松的商业政策,以誓言的形式固定,激发了商人对国家的热爱和关怀,大力支持和保护商人从事商业活动,使郑国呈现出商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盛况。
[img]131989[/img]
社会环境稳定
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发展生产经济、繁荣经济的前提,郑庄公在执政期间,使郑国形势相对稳定,为郑国生产的发展、经济繁荣和国家实力的增强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善假外力
在奴隶制崩溃、封建制正在形成的大变革时期,郑庄公根据诸侯国之间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结上制下、强制弱等外交政策,借助外力克服重大阻力和道路障碍,消除了郑国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最终使郑国在郑庄公43年(前701年)“小霸”于诸侯。这是郑庄公在执政期间取得的第三项主要成就。
结上制下,假借王命
在春秋初期的几十年里,宋国和卫国是郑国发展的直接障碍,因此直接或间接反击和攻击宋国和卫国成为郑庄公的主要战略目标。当时,周天子的实力与诸侯相当,但在诸侯中仍有一定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郑庄公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力,以周天子的名义攻击对郑国发展构成威胁或障碍的国家,消除了郑国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img]131990[/img]
远交近攻,强制弱
春秋初期,在中原众多诸侯国中,郑国、齐国、鲁国、宋国、卫国等实力较强。由于重农兴商,郑国在春秋初期发展迅速。对此,靠近郑国的宋国和卫国感到压迫。因此,宋国和卫国经常与依附于他们的陈国和蔡国联手,阻碍郑国的发展,威胁郑国的安全。齐国和鲁国虽然实力雄厚,但远离郑国,对郑国的发展构成威胁。在这种情况下,郑庄公敏锐地觉得,要使郑国继续发展,必须制服由宋、卫、陈、蔡组成的集团,为郑国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要做到这一点,单靠郑国的力量是很难做到的。因此,郑庄公定下结强制弱的外交政策——远交齐鲁,近攻宋、卫、陈、蔡。
为此,24年(前720年),郑庄公在与齐国有盟友的基础上,进一步与齐国密切接触,加深与齐国的友谊,新发展了两国的友好关系。郑庄公27年(前717年),利用鲁宋交恶的机会,郑庄公开始与鲁国交朋友;郑庄公29年(前715年),要求鲁国放弃祭祀泰山,祭祀周公,用泰山附近的k田和鲁国换许田;33年(前711年),郑庄公要求重新祭祀周公,完成与鲁国交换k田的工作,并增加碧玉作为交换许田的代价。通过这些友好的交流,郑国和鲁国最终以“如果违反盟约,就不能保全国”为盟辞在越邑结盟。因此,郑国与远方的齐鲁建立了牢固的关系,解除了对邻国入侵和周边发展的担忧,为郑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郑庄公执政期间取得了哪些成就?他制定了哪些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