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前744年),郑武公病逝,王子继承君位。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年),郑庄公平定胞弟叔段的叛乱,消除了国家内患。此后十多年来,郑国与宋国、卫国等国相互征服。郑庄公37年(前707年),周桓王率军攻打郑国,郑庄公带兵与之战于葛,成功自保,使周天子的威望扫地,历史上称之为“葛之战”。郑庄公43年(前701年)5月7日去世,享年57岁,死后称“庄”,故史称“郑庄公”。
人物评价
春秋时期左丘明:①段不弟,所以不言弟;如二君,故称克;叫郑伯,嘲讽失教也:叫郑志。(左传隐公元年) ②君子谓:“郑庄公于是可谓正。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是。"(左传隐公十年) ③君子谓:“郑庄公于是有礼。仪式,经国家、定国、序民、利后人也是。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左传隐公十一年) [25-26]
战国时期公羊高:克之者是什么?杀之也是。杀之称之为大郑伯的恶。为了大郑伯的恶?母亲想站起来,如果她自己杀了它,就不要和它在一起。(《公羊传》)
[img]131983[/img]
东汉杨震:郑严公(郑庄公)从母亲的欲望,傲慢的弟弟,几个危国,然后加讨,《春秋》贬之,以为失教。(《后汉书卷54·杨震传第44》)
吐谷浑钟恶地:昔郑庄公、秦昭王以一弟之宠,宗祭几倾。
南宋吕祖谦:渔民负鱼。鱼为什么负?猎人负兽,野兽为什么负猎?庄公负叔叔段,叔叔段为什么负庄公?为了诱饵,为了诱饵,为了诱饵,为了猎人,为了猎人。不责渔民,责鱼吞饵;不责猎人,责兽投穿;世界宁愿是耶(《东莱博议·郑庄公共叔叔段(隐公元年)》)
南宋洪迈:《左传》载国事。郑庄公是第一卷的第一本书。自从他的后代以来,他一直很详细。一切都必须有绅士说。他只诅咒英考叔叔,认为他失去了政治和刑罚。此外,他自称善良。再次获奖的札氏注文。庄公为周卿士,以平王二于郭,以王子为质,以桓王给郭公政,取温之麦,取周之禾。以王夺不使知政,愤而不朝,拒绝天子之师,射王中肩。天子不能复巡,以泰山之k许田。不胜其母,以害其弟,至有城颍和泉誓。是事君,事亲可谓乱臣贼子!而曾无一言以贬之。书姜氏是母子如初,杜注云:“虽然公失于初,但孝心不忘,所以考叔感而通之。书郑伯以齐人朝王说:“礼也。杜云:“庄公不以郭公得政为背王,故礼之。书息侯伐郑说:“不度德。杜云:“郑庄贤。书取高和防归于鲁说:“可谓正了。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书使许叔居许东偏说:“所以有礼貌,度德而处,量力而行,相时而动,可谓知礼。书周、郑交恶说:“信不南中,质无益。"以天子诸侯混为一区,无复有上下等威之辨。射王之夜,使足劳王牺牲,杜云:“郑志在苟免,王讨之非。这一段特别违理。唯公羊子于克段于炎下,书称“大郑伯之恶”,为得之。(容斋随笔·卷六·郑庄公)
[img]131984[/img]
南宋黄干:郑庄公没有孝友的诚意,也不知道给予的正义,所以勉强偏袒母亲,故意杀了弟弟。如果他有孝友的诚意,明确了给予的正义,他就能妥协,顺其自然,如顺其自然。(阅读〈左氏〉传说三条)
南宋黄震:郑庄公伐周,射王中肩,春秋初第一罪人,而左氏反第一以为贤,可怪。(《黄氏日抄卷31》)
明代刘基:假王命以逞其私怨,抗王威以肆无忌惮,臣甚至郑庄公之不道!(《春秋明经·齐人郑人入Xi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
明末清初马苏:城颍以母,黄泉发誓,郑伯之人道绝。
清代唐鹏:周之天下,犬戎桡之,始皇亡之;而葛一战则君臣之义,郑伯先废之。(《浮邱子卷九原宗》)
[img]131985[/img]
清代高士奇:郑庄公,春秋诸侯中枭雄之姿。阴谋的忍耐,先从建弟开始,然后上到王,下到邻国。夫兄弟一本,天属最亲,养骄长恶,以行其夷之计。而泉誓母,敢于施于所生,与他人相比自然雄心勃勃,修林延之,则伐卫;报东门之战,则侵卫;为诸人释放田间遗憾,则伐宋;愤怒请成之佛许,则侵陈;假王命以兴师,则伐宋;兼三国之师,则取戴;委托违命以虐小,则入X;饰鬼神之不逞,则入许;怒周班见面后,战郎。其他连衡植党,相从牺牲,难一二数,郑庄公也一世之雄!然而,我们不能崇固国本。内多宠爱,三公子疑君,导致忽忽、突、子、子仪之际,争杀祸兴,国内乱七八糟,都是阴谋与忍之所积有以取之,然后知道天道之不诬告。(左传纪事本末卷四十一)
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郑庄志欲杀弟,祭仲,子封诸臣,都不得而知。、“必自杀,子姑待之”、“自力更生、“厚将崩”等词显然是逆料而上的,所以虽然礼貌直言不讳,但一切都不听。乘时快发,和母亲在一起。用兵机施骨肉真残忍。幸运的是,我的良心突然出现,我被考叔救了。我得到了母子俩。(《古文观止》)
郑庄公是什么样的国君?后人对他的评价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