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期间(前542-前510年),鲁因斗鸡内乱,陆先后逃往齐晋。公元前510年,鲁死于晋国,终年51岁。
轶事典故
知仪不知礼
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鲁昭公前往晋朝拜晋平公。从郊区劳动(晋国在郊区举行的欢迎仪式)、鲁昭公直到礼物等所有外交仪式都做得很好。
晋平公不禁对鲁昭公刮目相看,他对晋国大夫女叔齐说:“鲁国君不是很有礼貌吗?"没想到,女叔齐却不承认晋平公的说法。他说,鲁昭公只擅长仪式,而不是周礼。女叔齐解释说,礼物是用来守卫国家、执行政令、不失去人民的东西。鲁国君的大权落在士大夫手中。陆国公室分为四个政治家族: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由于大权旁落,人们对国君的处境不太重视。作为国君,灾难很快就会降临到自己身上,还没想办法解决,却还在琐碎地学习礼仪。知礼在哪里算得上?
[img]129292[/img]
晏子说昭公
鲁昭公逃往齐国时,齐景公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年轻却这么早就失去了国家?为什么会这样?“当我年轻的时候,有很多人爱我,但我不能亲近他们;有很多人建议我,但我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所以朝内朝外都没有人帮我。没有人帮助我,但有很多人奉承我。这就像秋天的蓬草,根孤独,但枝叶繁茂。秋天一到,根就会被拔出来。”
晋景公认为他的话很好,就告诉晏子:“如果这个人被允许回到他的国家,他不会像古代圣贤君主一样成为君主吗?晏子回答说:“不要这样。愚蠢的人总是后悔,不贤惠的人总是认为自己贤惠。被水淹没的人不询问路线,迷失方向的人不询问路线。淹没后,询问水的路线,迷失方向后询问路线。就像面对外敌入侵的灾难,他们急忙铸造武器,吃饭时窒息,急忙挖井。即使很快,也来不及了。”
[img]129293[/img]
历史评价
叔孙豹:“今天,又居丧不在戚而喜色,若果立,必为季氏忧愁。”
鲁国贵族:“是不终也。”
司马迁:“昭公年十九,依旧童心。”
王经:“昔鲁昭公不忍季氏,败失国,为天下笑。”
与鲁昭公有关的轶事典故有哪些?后人对他的评价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