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祖籍一说
柳敬亭是通州余西人,凿凿可据。为什么流传着柳是泰州人的说法?这一点主要受到与柳同时代文人吴伟业“误导”的影响。《柳敬亭传》中吴伟业对柳氏籍贯的说法:“柳敬亭人,扬之泰州人,盖姓曹。黄宗羲的《柳敬亭传》第五卷高中语文课本也提到了“柳敬亭人,扬之泰州人,本姓曹”。这种说法沿袭了吴伟业的“误导”,在当时甚至以后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关于柳敬亭的真实姓名、籍贯、生活经历 [4] ,许多人已经进行了研究。据清嘉庆21年(1816年)通州余西场曹邦庆撰写 《曹氏校正六修谱》载:柳敬亭,本名曹永昌,葵宇,敬亭及其号。始祖为北宋开国元勋武惠王曹彬,世居河北省真定府录寿县。南宋建炎年间,金人南侵,曹氏一脉流落常熟。元朝至元年间,族人各自西东,曹均济避乱江北,落户通州余西场。17年(1384年),余西场曹氏族人开始修家谱,430年后续修五次。柳敬亭系二房十三世,与父曹应登一家迁往台州。 曹姓是余西的姓,有“九季十三曹”之说。有人说柳敬亭是台州人,一是因为他小时候和父亲一起搬到了台州。二是跟他 年十五,崎岖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盱眙市为人说书”有关。想象一下,刘敬亭作为逃亡的“钦犯”,只能改名异姓,流落其他地方。安能平静地把自己的籍贯告诉了世界
[img]127100[/img]
早年生活
15岁时强悍不驯,犯法。得泰州府尹李三才为其开脱而流落在外。先后逃到泰兴、如皋、盱眙。因为听了艺人的讲话,也在市上按照仓官的小说开讲,居然能吸引市民。后渡江南下,变姓柳,改名逢春,号敬亭,因“面多麻,人人都叫柳麻子”(沈龙翔的《柳敬亭传》)。在云间(今上海市)得到莫后光的指导,书艺大进。之后,去扬州、杭州讲书。崇祯七年(1634),刘敬亭还到南京讲书,“士大夫避寇南下,侨金陵万家”(吴伟业《柳敬亭传》)。他“一天说一次,定价一两次,十天前送书帕下定,往往不空”(张岱的陶庵梦)。连侨居在南京的吴桥范司马、桐城何相国,也引柳为上客,师傅为莫后光。
艺术生涯
康熙元年(1662),刘敬亭在淮南与清水运总督蔡士英北上至北京,在各王府之间表演,与官僚政客接触频繁,影响较大。曹贞吉《柯雪词》书首附录词:“柳生敬亭以评论闻公卿,入都时接踵而至。....敬亭的名字越来越重。康熙四年后南返,扬州至泰州。还有一种说法,谓柳曾两次去北京。第二年又到了安徽庐州,后来还在南京说书。余怀《板桥杂记》记他:“年已八十多岁,间遇余侨寓睡轩中,还说秦叔宝也见姑娘。到康熙七年,张潮编《虞初新志》,选择吴伟业《柳敬亭传》时,在席间见到了刘敬亭,此时刘已82岁。刘敬亭说的书目虽然取自现成的小说话本,但并没有按照本宣科。阎尔梅的《柳麻子小说行》记载:“科头反抗说英雄,段落不和仓官一样。”;张岱的《陶庵梦·刘敬亭说书》记载,他说《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说:“余听说《景阳冈武松打虎》中的白文与这本传有很大的不同。表明他在表演时,对原文有很大的发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时,他擅长细腻的表格,改变原创内容,从说书艺术的特点出发,有增有删。张岱说:“他的描写描写,微入毫发,但又找(增饰)截(删)干净,不唠叨”。在语言运用上,他不满足于平说,而是以轻重缓急的方式营造氛围,以形象化的方式写人和状物。阎尔梅说他“一开始叙事有点平常,然后摇曳加低”。“说到筋节,大喊大叫,汹汹崩屋”(张岱《陶庵梦·柳敬亭说书》)。
[img]127101[/img]
明代朱一是《听柳生敬亭的话》,也说他“突兀地震云霄,珍珠万斛散落摇曳,仿佛断断续续的空灵,才歌转泣气萧条,屋檐下猝听风雨人,眼前又见鬼神立,波涛汹涌,海海回荡荡,林林兵甲昆阳集,乘客惊闻色无主,欲为赞叹词莫吐”。他还擅长在书中补充社会生活,将自己的经历、经历、爱恨交织在书中。对此,黄宗羲的《柳敬亭传》写道:“敬亭在军队里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他的豪滑大侠、杀人、流离失合、破家失国都是亲眼目睹的。而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一声,让人闻之,或如剑铁骑,沙沙作响;或如风雨,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他在说书中形成的这些特点,一直被后人评论艺人所模仿。
晚年凄凉
崇祯十三年,到左良玉军讲书,常住武昌,帮助军事。清兵入关后,为左良玉出使南京、南明王朝权臣马士英、阮大成疏通关系,南明称他为“刘将军”。元年(1645),左良玉去世,马士英、阮大成谋捕柳敬亭。柳出逃苏州,重返旧业。以后在扬州、南京、清江浦、常熟等地讲了十年书。至顺治十三年春,已69岁,到驻松江苏松常镇提督马逢知处任军幕。但郁郁不得志,三年后,离开军队。晚年住在南京,生活贫困,极其凄凉。死后葬于苏州。刘敬亭说书60年,南至绍兴,西至武昌,北至北京,名重一时,大半辈子没有传徒,晚年才收到扬州人居辅臣。
柳敬亭:明末清初著名评论艺术家,扬州评论开山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