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5年在重庆发生的一场战役改变了张献忠“侵略之初,假施仁义,以博民心”的想法。今年春天,明总兵曾英击败大西军守将刘廷,占领重庆。张献忠派将军刘文秀率领数万名士兵反击重庆,但被曾英部击退。对张献忠来说,重庆的失败不仅仅是一次军事失败。鉴于明朝将领据说有岐江、黎雅、叙利亚州(宜宾)等重要城镇,四川南部已成为弘光政权与四川官绅地主颠覆大西政权的重要基地。
[img]373826[/img]
张献忠对朱明宗室深恶痛绝,入川后下令:
凡王府室支,无论顺逆,无论军民,都是朱姓人,全部被杀。
为防止敌探奸细,还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城禁和特务制度。数十万西方军队的粮食问题通过没收和粮食这种暴力解决,四川,主要是地主,但粮食抢劫,猪杀政策,将不可避免地触及普通农民的利益,这些情况发生在政权建设中,敌对势力没有反击时尚没有伤害,但一旦所有反对者在南京宏光朝廷的号召下,抓住机会反击,西方政权必须在四川站不住脚。官绅地主是敌对势力,想要消灭。因此,张献忠于1645年举办了“特殊科目”。未来,成都大约有5000名县级学生参加了考试。据说他选择的“政府、州和县官在任职两三天后就被杀了,甚至一个县在3月和4月内杀害了十多名县官”。张献忠非常生气,并派军队屠杀当地居民。而僧道、医卜、阴阳诸流、百工技艺人,这些流民中的各种人,自然也难逃被杀的厄运。
一旦按下屠杀按钮,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就像一台发条的杀人机,再也停不下来了。怀疑叛乱的分子隐藏在城市的内外合作中,张献忠做出了“除城尽剿”的决定,派军队到所属州县搜杀人民,连西京成都都都都没有放过。《圣教入川》详细记载了西方传教士目睹张献忠命令杀死成都“所有城市居民”的残酷情况。
为什么张献忠在统治四川前后期会有如此巨大的对比?学者杨鸿基认为,大西军之会出现了“以杀为威,以消灭之兵为威”的现象,这是因为各地的“义兵”把张献忠“置县贼”“群起杀人”的结果。大西军盲目用杀戮和消灭来平息反对势力,这恰恰暴露了张献忠的“非帝王之器,无绥靖之能”。
然而,张献忠的屠宰导致了四川人口急剧下降的判断,这或多或少是有偏见的。明朝军阀屠杀平民,清军滥杀无辜,多年的生产停顿,人民大规模逃亡,是四川许多地方荒芜,人口急剧下降,顾诚说,“直到张献忠牺牲,大西军进入云贵,四川的破坏相对有限。”
[img]373827' />
江口之战 为寻宝埋下伏笔
1646年正月,人心丧失的大西政权在四川逐渐失去控制能力,只能集中在成都附近。为了挽回局势,张献忠命令孙可望、刘文秀、王尚丽率军南征。张献忠亲自率军攻打嘉定杨展。结果,他在彭山江口被杨展打败,退回成都。正是在彭山江口,张献忠为他的金银首饰奠定了基础。
关于江口之战,清代蜀人笔记多有记载,如彭遵泗的《蜀碧杨展传》:
“献忠怨展尽取故地,怒川人之不服己,大杀成都居民,率众百万,挡江而下。展兵逆之,战于彭山。“战争中,大风起,张献忠船队起火,杨展率领几名前锋杀敌,张献忠军队大败⋯⋯当时江口两岸狭窄,前后数千艘船,首尾相衔,突然无法撤退。风烈火猛,势若燎原。“展急登岸促攻,枪枪弩矢,百道俱发,贼舟尽焚,士卒糜烂数千,掠夺金玉珠宝和银鞘数千,悉沉水底。”
据清人刘景伯介绍,张献忠从四川各州县富商大贾那里掠夺的钱,从几千两黄金到几万不等,都装进了张献忠的运宝船里。战争失败后,千船金银沉入水底,张献忠只带着少数亲军返回成都。杨展不知道张献忠在江口的沉金银。后来,杨展开始组织士兵在江口打捞遗金,通过逃离张献忠的船夫得知此事。得益于这批飞来横财,杨展“自然富强甲诸将”。“及时全蜀,嘉定(杨展家乡)不饿”。
由于江口沉银数量众多,乾隆年间,一些渔民在江口河中获得了一把刀鞘。得知此事后,总督孙士毅立即派人到江口打捞几天,“获得了12000银、珠宝、玉器等物品”。后来,在江口河,有人不断打捞出明代银锭、金银器等。2005年,江口古镇岷江出土的明代银锭,从其铭文中可以看出来自湖南省沅陵县、湘潭县、巴陵县;湖北京山、黄冈等地区是崇祯时期征收的税银,与张献忠的转战路线和地点非常一致,证实了张献忠江口的沉银理论。
恐怕“杀人魔王”张献忠做梦也不会想到,他生前掠夺了无数的财富,生命陨落凤凰山后,竟然会以“散落财富”的方式为世人着想,“施惠”于人。
江口之战:[大西王]张献忠藏了多少财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