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抑谢兴马
司马道子年轻时被谢安称赞为安静寡欲。咸安二年(372年)7月未日(9月12日)被授予琅邪王称号,食邑17651户,兼摄会稽国,了解会稽内史。
太元五年(380年)加开府,领司徒。
太元八年(383年)记录了六件事。当时,司马道子的专有权,王妃的表弟王国宝也是谢安的女婿,但由于谢安讨厌他的不当行为,他没有承担沉重的责任。然而,王国宝自以门第,不屈不挠地等待官员,所以他依附司马道子,诽谤谢安,迫使谢安逃离城镇。
太元十年(385年),谢安去世,朝廷下令将其作为扬州刺史、书法记录、假期和都督的中外军事。原来谢安卫将军府的文武部属都被分配到了古骑将军府。
太元十一年(386年),朝议朝廷军队长期征役,应驻守南归,转攻为守;当时,由于丁零人翟辽的势力,谢玄北伐军陷入僵局。谢玄上的疏谢罪,朝廷表示慰问,并要求他回镇淮阴。
太元十二年(387年)加司马道子徐州刺史,太子太傅。
[img]125734[/img]
主相相争
当时晋孝武帝因为沉迷酒色而忽视政事,经常和司马道子一起喝酒。当时,司马道子不仅是扬州的刺史,也是书法家,而且是全世界的权力。他靠近僧尼,宠坏了恶棍,尤其是在当时王国的宝卑下取悦司马道子。在这种情况下,司马道子宠信的人趁机玩朝权,贿赂买官、政治和刑法混乱。又因为司马道子崇尚佛教而花费太多,使士民不堪命。
由于朝政混乱,中书郎范宁向晋孝武帝陈述了朝政得失,使孝武帝对司马道子不满,但表面上还是善待他。此外,范宁对王国宝奉承司马道子视而不见,劝孝武帝贬他,但王国宝却诬陷范宁,使孝武帝别无选择,只能贬他到豫章任太守。这样,司马道子一党的权力就更加强大了。其中,赵牙和茹千秋贿赂了司马道子,一个花了很多钱为司马道子屋的第一个建筑景观设施,另一个卖官贩爵,聚集了1亿多元。
司马道子依靠皇太妃李陵容的宠爱,有时因酒意而失礼,使孝武帝难以忍受,因为皇太妃而没有废墟他。孝武帝认为司马道子不是治国能臣。当时,由于王国宝与孝武帝亲近的王勋等人不和,孝武帝以外戚王恭为青兖二州刺史,尹仲堪为荆州刺史,西康为雍州刺史。他们作为外援与司马道子的势力竞争,留下王勋和王雅在朝鲜。于是司马道子升王国宝为中书令、中领军,又引王国宝表弟王绪为心腹,主相之间朋党相争。
太元十七年(392年),孝武帝以其子司马德文为琅邪王,司马道子于是迁封会稽王。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司马道子向刘应解释了徐州的刺史。同年,孝武帝被张贵人杀害,晋安帝即位。所有朝廷下令的内外事务都应咨询司马道子,以履行辅助政府的职责。孝武帝突然去世,所以他没有写下遗诏。王勋和王雅没有权力安置朝鲜。因此,司马道子掌握了权力,宠爱了王国宝和王旭,让他们参与朝鲜权力。
[img]125735[/img]
王恭举兵
青兖二州刺史王恭一直讨厌王国宝的权利,经常直言不讳地训斥他,这让司马道子既怨恨又讨厌他。在隆安元年(397年),王恭再也受不了王国宝的权利,于是联系殷仲起兵讨伐王国宝。司马道子害怕王恭,但他求了点什么,于是把自己的罪推给了王国宝,并命令王司马尚之逮捕王国宝到廷长,然后杀死了王国宝,杀死了王绪,并派使他向王恭道歉。于是王恭撤回了京口。
从那以后,司马道子担心王恭和尹仲会被军事逼迫,所以他们以司马尚之和司马休之的才华为腹心,听司马尚之所说,建立外藩,于是司马王愉成为江州的刺史。然而,这一举动引起了豫州刺史庾楷的不满,司马道子割原本由他都督的豫州四郡交给了王愉都督。于楷上表抗议失败后,鼓励王恭讨伐司马尚之,王恭终于在隆安元年(398年)与于楷、殷仲堪、桓玄举兵讨伐司马尚之兄弟。司马道子曾试图劝说于楷,但却被于楷拒绝。司马道子面对王恭的军队,不知所措,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主要讨伐王恭,朝廷加司马道子黄斧,以司马元显为首都,统王勋、谢燕等人抵抗。司马道子将军事委托给司马元显,他整天喝酒。后来,司马尚被桓玄打败,进入石城。司马道子守卫中堂,为桓玄进攻做准备。然而,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一匹马在军队里散步,士兵们感到不安,这使得许多士兵掉进了长江,溺水身亡。
司马元显及后成功反对王恭手下的北府军将领刘牢之,王恭战败被处死,但尹仲堪、杨泉期、桓玄等军队仍在建康附近的蔡洲。左卫将军桓修此时向司马道子进言,建议司马道子以利益诱使桓玄和杨泉期两人,使两人反抗殷仲堪。于是司马道子让桓玄任江州刺史和雍州刺史,以桓修为荆州刺史,又贬殷仲为广州刺史。但此举未能瓦解殷仲堪军团,反令三人移镇寻阳,共同抗拒朝命,对抗朝廷。最后,司马道子只能以朝廷的名义慰问殷仲堪等人,要求和解,让殷仲堪复任荆州刺史,危机才能解决。
[img]125736[/img]
酒醉相王
隆安三年(399年),司马元显因为司马道子生病,天天喝醉,知朝望已失,暗示朝廷解授司徒和扬州刺史,司马元显自己担任扬州刺史。司马道子醒来后才知道,虽然大怒,但什么也做不了。后司马元显加录尚书事,当时人以司马道子为东录;司马元显为西录。然而,司马道子仍然酗酒,司马元显掌握了大大小小的政治事务。因此,当时司马元显的西府拜访了很多人,而东府却很拥挤。
隆安五年(401年),叛徒孙恩进攻三吴,沿海进攻京口。当时刘牢之在会议上没有回来,司马元率领部队反抗,但屡战不利。面对如此危险的局面,司马道子别无选择,只能每天在蒋侯庙祈祷。只有刘裕打败孙恩,司马尚之和刘牢之及时回军,孙恩才被迫北逃,京师才能解决危险。
败于桓玄
元兴元年(402年),司马元显对桓玄进行了讨伐,司马道子被授侍中、太傅,并将所有的将军府工作人员都移到了太傅府。但桓玄顺江南下抵抗,击败了司马尚之,刘牢之又背叛了司马元显,使司马元显战败。司马元显随后问司马道子,但司马道子不得不哭泣。桓玄随后掌握了朝政,杀死了司马元显及其党羽,并将司马道子流放到安成郡。同年12月庚申日,守卫司马道子的御史杜竹林因桓玄的指示,以毒酒杀死司马道子,享年39岁。晋安帝闻讯在西堂为其哭丧三天。
元兴三年(404年),桓玄因刘裕起兵败死。当将军司马遵总摄一万机,追求司马道子总理,派司马勋到安成县迎接他的棺材。义熙元年(405年),司马道子为文孝王,司马道子与会稽公主合葬在公主陵墓。
司马道子:晋简文帝司马昱第七子,晚年沉迷于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