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的君主周穆王很有名。 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道能不能帮你拓展一些知识。
周昭王姬瑕是周康王在西周“成康之治”中的王子。康王死了,昭王姬瑕就位了。这个周昭王和他爷爷成了王,他的父亲康王不一样。
成王在位的大部分时间都依赖于他的叔叔周公姬旦,为他东征西讨,治国安邦。他自己亲政后,基本都是安抚诸侯,给人养生,和无为而治的汉文帝非常相似。继位的周康王也是守成令主,和东汉的张帝相当相似。因此,“成康之治”和西汉的“文景之治”、东汉的“明章之治”也被称为历史上的盛世。
周昭王姬瑕是一位有兴趣成为曾祖父周武王的英明国王。当时,西周国力在成王和康王的休养下相当强大。周昭王有很大的喜功,扬威拓土的雄心。周朝成立初年,东方莱夷最不服周。后来莱夷被齐太公姜子牙血腥镇压,莱夷残部向南迁移。在淮河徐国与徐人杂处,徐国逐渐成为反周大本营。为了稳定四面八方,周昭王首先用淮徐之夷进行手术,并立即调兵征求意见。东方诸侯随后进入军队。不久,东夷26个部落都向周天子投诚,周昭王欣喜若狂。它增强了他对其他不臣之地用兵的信心。
东征胜利后,周昭王的注意力转移到南方荆楚,荆楚江汉荆蛮百越部落一直对中原周朝表现出抗拒的态度。这可能与殷商时期中原商朝在南方用兵有关。极度祭祀的商朝活捉四方部落,要么用作奴隶,要么用于活祭和葬礼。习俗极其残酷,导致荆蛮等偏远部落强烈排斥中原王朝。尽管周朝取代了殷商,以仁义周礼为国本的周朝怀柔四海,但文明落后的荆蛮始终对中原保持着极大的戒心。再加上淮徐部落附近的歪曲和煽动,荆蛮对周朝更像是视虎狼。
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为了扩大周朝的影响力,周昭王选择了一种像商纣王一样粗暴的方式,对南方荆蛮用兵。当时荆蛮部族丛生,没有统一的政权,而是大多数部族以氏族联盟的形式存在。庸、奎、邓、唐、随、曾、江、息、蔡、黄、舒、巢、汉、彭、鄂、楚、钟离等著名的江汉诸侯闻声而动。有的立即向周军派粮草帮忙迎王师,有的选择背叛周天子,直接与未被封的反周部族形成反抗联军。
[img]124122[/img]
在周昭王的诏书中,这些反抗势力统称为“荆楚南蛮”,后人将春秋时期的楚国直接视为昭王时期的“荆楚南蛮”。这是错误的。昭王时期的楚国很弱,甚至在被封之初也没有以楚为国号。相反,楚武王熊通正式以周朝最怕的“楚”为国号,自立为王,与周朝分庭抗礼,划江而治。
此外,后人还有将周昭王南征死于江汉的罪行,强加于春秋时期的楚国。他们的基础是管仲协助齐桓公,与中原九国同时出兵南征时,指责楚国的一大罪行是赵王南征不还荆楚。事实上,狡猾的管仲欺负了当时楚人文化程度低的楚人,故意把这样的罪行强加在别人身上。当时,楚成王看到中原联军势力强大,管仲提出支付茅草退役的条件如此慷慨。楚成王自然不愿意为这一罪行辩驳,而是立即支付茅草,并迅速将九国联军送走。
言归正传,周昭王发兵南征声势浩大,荆楚部落也在等待。因此,周兵锐意进取,江汉诸侯大多为周军做出贡献。周军打败了荆蛮,周昭王俘获了无数人,各种南方土特产堆积如山。因此,周朝还特意铸就了功绩,以彰显王师之威。但由于荆蛮部落分散,南方湿瘴气重,第一次南征,昭王见好就收,封赏各路诸侯便班师回朝。不久,昭王又进行了第二次南征,对荆蛮和叛国进行了更大的清剿,获得了大量的青铜器物,使昭王本人更加自豪。
最后,又有了第三次亲征。昭王大军渡过汉江,深入江南。他不想让南方的大风大雨干扰。周昭王迅速下令撤军。由于江汉水涨,当时准备的船只不足以让王师北渡,于是昭王紧急下令周边诸侯征兵当地民夫伐木造船,并命令大军在渡口搭建浮桥,将贵重铜器运过河。
我不希望当地的大多数民夫都是荆楚人。许多人也讨厌周军。造船时,他们不可避免地偷工减料,尤其是那些被驱使建造巨大王船的人。由于王船项目非常小,监督员对民夫要求更高。这些民夫一方面忍辱受屈,另一方面却把手和脚放在王船上。
大军渡江的那天,周昭王和他的王公大臣们登上了他们认为稳定如泰山的王船,渡到了河的中心。他们靠近浮桥,顺便看着大军运送青铜行李过河。这时,风雨交加。河岸两侧发生了可怕的泥石流。浮桥立即受到泥石流的冲击,桥面倒塌,一个巨大的铜鼎直接撞到了一边的王船上。我不希望这艘王船只是由民夫临时涂上树胶制成的。立刻被大鼎砸得四分五裂,昭王和王公大臣溺水,岸上的兵马来不及救援。王船后面的六师船队也受到了王船碎片和泥石流的冲击,全部被河流摧毁。无数的周兵被活活淹死。周昭王、蔡侯等将军都是汉江水鬼,连尸首都都都都没捞上来。
[img]124123[/img]
也有史书说周昭王的遗体被打捞上来,但由于在水中浸泡时间过长,无法运回镐京,所以被埋在汉江地区。后来,周人对此事保密,只说“赵王南征不复也”。
后来,太子姬满在镐京即位,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穆天子。这个周穆王并没有继承父亲的遗志,立即为雪王的前耻向荆蛮地区用兵,而是为了巩固镐京附近的王畿之地,多次驱逐西北犬戎。看来周穆王刚到位的时候还是挺务实的。昭王死得奇怪,西北蛮族准备搬家征伐,既能保卫国家,又能提振周朝的声望。
穆王的西征大军一直打到昆仑西王母国,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现在还不清楚真实情况。西征班师结束后,穆王把目光转向了东南,但他没有遵循先王的旧路,而只是敲打了淮徐附近的反国部落。徐国王徐燕王认为他不是周军的对手,最终向周朝妥协。周穆王抵达大禹王到达的涂山,效仿古贤君大会东南各路诸侯,分封盟誓,最终巩固了周朝东南部的稳定,或多或少挽回了周昭王的“南征不归”六师尽丧汉江的耻辱。
后人因为穆王东征西讨,多年不在朝中,竟将他传奇地描述为一个超级“旅游大师”,而穆王的确是一代明君。
历史上周昭王姬瑕是谁?他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