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于曲阜,留朝执政,长子伯禽封。武王卒,成王幼,周公摄政。关叔、蔡叔、霍叔不服,与殷贵族武庚、东夷反叛。他带领老师东征,平定叛乱,灭亡后(今山东曲阜东)大规模分封诸侯,建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他也是西周典章制度的主要创始人,主张 以“礼”治国,为“成康之治”奠定了基础。
周公一生的成就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两年克殷,三年练奄奄一息,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言论见于《尚书》中的《大高》、《康高》、《多士》、《无逸》、《立政》。
主要成就
从流传下来的历史文献来看,周公的成就主要是军事上的。在周朝不稳定的基础上,周公二次克殷,统一东方,建立了以周为中心的军事中心;政治上建立了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长期制度和分封制度;周礼在文化上的成就。
[img]121717[/img]
军事
二次克殷
灭殷后的第三年,公元前1042年,管叔、蔡叔鼓励武庚禄父一起叛周。东方的徐、奄、淮夷等几十个与殷商关系密切的大小方国起来响应。这对刚刚成立三年多的周朝来说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如果不克服叛乱,周朝将面临巨大的困难,周文王几十年来建立的糟糕业务将被摧毁。周王室风雨飘摇。也有人对周公称王持怀疑态度。这种内外夹攻的局面,使周公处境十分困难。周公首先稳定内部,保持团结,说服太公望和召公石。周公统一内部意见后,第二年(前1023年)召开东征,讨伐管、蔡、武庚,稳定周朝统治。
周公以商朝灭亡、“三监”等武装反叛活动为鉴,特别重视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女的政治道德教育、治术教育和勤政教育,要求“尊德保民”、“明德配天”、“明德慎刑”、“孝有德”、“力农无逸”等。
八师戍守
二次克殷后,周公认为有必要扩大直属国家的武装力量,于是收集了三监的军队,又建了一个八师,主要由周人组成,驻扎在以新建成周为中心的河洛地区的政治中心,守卫周天子,称为“成周八师”。成周八师,西周周公东征后,开始驻扎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的军队。大约2万人。主要任务是镇抚南夷。
周公将殷移民迁往成周城,并收集了西周驻守商故地的军队,建立了约2万名殷八师。主要任务是镇抚东方,监视殷遗民。
与此同时,编制西六师,保卫以镐京为中心的周人崛起之地的西土,因其位于西部,被称为“西六师”,主要由周人组成。
成周八师、尹八师、西六师由周天子亲自任命的大贵族或官僚担任指挥官。由此可见,周天子掌握了10多万军队,有效保证了奴隶制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
[img]121718[/img]
政治经济
在政权和各种制度的建设中,周公继承了损益前代制度,制定了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井田制度等完整的规章制度,有序,使政治君主和大臣上下,非常不同:宗法大宗、小宗;经济上分为公田和私田,使人民不失耕地。
周公之前也没有建立长制,继太王的不是泰伯和仲雍,而是季历。武王有兄弟伯邑考,文王却以武王姬为王子。自周公以来,历“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易王”并非偶然。这一制度,即长子继承制的建立,应归功于周公。长子继承制建立后,只有长子有继承权,才能依法免除兄弟争夺王位,起到稳定和巩固统治阶级秩序的作用。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周公将宗法制度与政治制度相结合,为奴隶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上层建筑。周天子是世界大宗,姬姓诸侯对周天子来说是小宗。而这些诸侯在自己封国内是大宗,同姓青医生又是小宗,这样形成了一个宝塔形结构,它的顶端是周天子。周代大封同姓诸侯的目的之一是形成这种与血缘纽带相结合的政权结构,比殷代的联盟形式前进了一大步。周代同姓不婚,周天子将异姓诸侯视为侄叔关系。血缘婚姻构成了周人的统治体系。
周公旦在军事和政治经济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