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汉武帝马邑伏击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许多读者特别想知道的问题。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有兴趣的朋友一起来看看。
匈奴是一个生活在北方蒙古草原上的古老游牧民族。战国后期开始发展,不断征服周边其他游牧部落。秦始皇曾派将军蒙田率领30万军队北伐匈奴,但未能取得预期成果。秦二世第一年(前209年),冒顿袭杀父头曼,继任单位。后来东平东胡,北并丁零,工犁等部,使匈奴领土前所未有。东至辽东半岛,西达葱岭,南收秦朝夺走的河套地区,实力极强。
楚汉战争和西汉成立之初,韩王信、陈晨等北方割据政权勾结匈奴,引导游牧骑兵攻击长城以南地区。汉高祖刘邦北伐匈奴,被平城(今山西大同西北)白登包围,七天七夜脱险。
刘邦意识到中原已经破裂,无法与匈奴竞争,所以他采纳了娄静的建议,用和平的策略换取了暂时的边境和平。所谓和平,就是汉代公主嫁给匈奴,做单身汉(女王),作为公主的嫁妆,有很多珍贵的锦缎,不断送到匈奴王庭。
[img]120461[/img]
虽然皇帝不愿意把自己的女儿送得这么远,但他通常从宫殿或宗室里认出一个女儿假公主的名字,最高级别只是翁主(王和侯的女儿),但这种单方面的和谐政策本身是非常屈辱的。
即便如此,和平政策也无法维持长期和平。匈奴以游牧为生,依靠天空吃饭的程度比农业国家更严重。一旦天气寒冷,牧草大面积死亡,或牛羊感染大规模瘟疫,匈奴贵族将吃掉汉代公主的嫁妆,无论他们是否与汉代的孩子有亲戚关系,他们都会挥手南下抢劫。
从高祖、惠帝、高后到文景两朝,多次和睦相处,最多可以维持三年的和平局面。三年多后,匈奴骑兵将掠夺北方,然后西汉朝廷必须再次考虑和睦相处的问题。
任何雄心勃勃、细致的皇帝都不能容忍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在文化和风景时代,我们大力巩固北方边防,选择好将军,整顿军备,随时准备与匈奴进行积极的竞争。然而,由于国力问题,匈奴骑兵最多被赶出塞外,既不敢追赶,也很少被杀害。当武帝登基时,四海燕平拥有丰富的国库。他开始考虑把防守变成攻击,彻底解决边境问题。
战争的序幕始于马邑伏击战。在武帝元光的第一年(前134年),匈奴人再次要求和平。武帝召集大臣们讨论。熟悉匈奴情况的大行王康说,每次双方和亲,匈奴人都会在几年内背弃盟约。最好放弃和平的策略,派兵攻打匈奴。
[img]120462[/img]
然而,御史医生韩安国坚决反对,说:“即使你有匈奴的土地,你也不能耕种、吞并它的部队或控制它。此外,当我们出兵数千英里时,士兵们一定很累。匈奴利用我的疲劳进攻,军队将不可避免地被摧毁。大臣们认为最好的政策是和蔼可亲。”
韩安国是一位著名的善战将军。就连他也反对出兵,大臣们纷纷同意。武帝别无选择,只能再次选择“公主”出塞。然而,主战王康拒绝放弃。第二年,他自信地向武帝建议,匈奴可以单独南下,进行伏击战,歼灭其主力军,这样他就可以在不使用数千英里兵力的情况下受益。原因是马毅(今山西朔县)土豪聂毅愿意欺骗匈奴,引诱匈奴军队犯罪。
年轻的武帝认为这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好机会。因此,元光二年(前133年)6月,以韩安国为护军将军,李光为骁骑将军,公孙贺为轻车将军,王恢为将军,李息为将军,率领30万大军聚集在马邑周边设伏。然后让聂一去对匈奴军臣说:“我愿意刺杀马邑的汉官,举城投降,这样你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得到所有的财产。”
马邑设伏实际上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大笑话,30万军队的行动怎么能保密呢?伏击战无法保密,怎么能成功?军臣一开始相信聂一的诈降,亲率10万骑南下。然而,当他到达离马邑100多英里的地方时,他突然发现山上到处都是牲畜,但没有牧民,最终产生了怀疑。于是派兵夺取附近的汉朝哨所,抓住名小军官询问。这一次,军事秘密彻底泄露,单于大惊,匆匆退去,汉军追不上,劳而无功。后来,王恢畏罪自杀。
马邑的伏击失败了,不仅失败了,从那时起,汉匈相当于切断了正常的外交关系,进入了战争状态,汉朝的北边境更加危险。然而,两国之间的战争已经持续了数百年,直接决定了双方的国家运动,这是从这个笑话开始的。
元光六年(前129年)冬天,汉匈之间爆发了第一场大规模战役,是对关市的反击。关市是指汉匈边境的贸易点。当时武帝面对匈奴对上谷郡的大规模抢劫,派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郡,轻车将军公孙何出云,小车将军李光出雁门,每路骑一万辆,指示:“打胡关市。”
[img]120463[/img]
目前,匈奴的主力军正在阴山以南活动。士兵比汉军多,灵活性比汉军强。战争结果,只有魏青杀死了700名敌人,取得了小胜利。在其他方面,公孙敖输掉了7000骑马,公孙何没有获胜。李光被匈奴抓获。后来,他在护送途中赢得了马,独自骑马逃跑。
关市之战后,武帝、大臣、将领们总结了教训,准备再次北伐。此后,从元朔二年(前127年)到元狩四年(前119年),八年内大规模发兵五次,最终转败为胜,在对匈奴的战斗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汉武帝马邑设伏失败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