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早年进士及第,历任安定小尉、长安尉、监察御史、给事中、润州司马、凤阁舍人、林台少监等职。武周时期,依附张易之兄弟。在中宗年间,依附魏皇后和梁王武三思,官至中书令,特进,被称为赵国公。唐睿宗时,贬为怀州刺史,年老致仕。唐玄宗时,再贬滁州别驾,迁庐州别驾。开元二年(714年)病逝于庐州,终年70岁。
李乔生前以文辞称,与苏味并称“苏李”,与苏味、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晚年成为“文章宿老”。历史学家评论说,他们大多是贬义的。
主要作品
李乔有五十卷文集和十卷军谋前鉴。它的文集已经丢失,明代只有三卷。
《全唐诗》有5卷(第57卷-第61卷),共有209首诗,其中杂咏诗120首。
《全唐文》编辑其八卷(第242卷-第249卷),共有制高、表文、奏疏、碑志等158篇文章。
[img]119273[/img]
主要成就
政治成就
平定岭南僚乱:李乔在高宗年间曾随军征服岭南僚乱,并入僚洞宣抚,成功招降叛军。
抑制酷官政治:李乔不怕酷官淫威,上疏为入狱的狄仁杰等大臣辩怨。武则天晚年,他先后与桓演奏皇帝,建议为死于酷官政治的大臣洗冤昭雪,最终获得皇帝批准。
文学成就
李是武后、中宗时期的文坛领袖。他和苏味并称苏李,也和杜审言、崔融、苏味一起被称为文章四友(崔李苏杜)。晚年,他被尊为文章的宿老,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他的文章善于用典,强调木偶和华丽的词汇。开元的名相张称赞他的文章“如金美玉”,而《旧唐书》则称他的文学为“一代人的英雄”。
李乔曾写过120首《杂咏诗》,分为乾象、坤仪、居住、文物、武器、音乐、玉丝、服玩、芳草、嘉树、灵禽、祥兽十二大类,各以一字为题,又称“单题诗”、《月》等,句句用典,是诗歌的类书形式。这组《杂咏诗》在天宝六年(747年)被张庭芳注释,后来流传到日本,成为平安时期贵族和士族阶层重要的学前读物。
[img]119274[/img]
后世论者对李乔的诗歌持否定态度。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中谈到咏物诗的发展,认为:“李乔称之为大手笔,咏物特别属于剪裁整齐的作品,而生意简单,也是工匠笔耳。盛唐以后,始有即物达情之作。乔象钟在《唐代文学史》中称李乔的咏物诗:“乍一看,这个话题令人眼花缭乱;事实上,充满陈腐的堆砌雕刻和连续的隶事用典毫无生气,令人厌烦。现在人们多认为李乔的咏物诗只是小弄巧笔,意义不大。
五律数量最多,李乔的诗成就最高。他改变了齐梁声律理论中的不合理因素。除了强调一对中的“对”外,他还开始关注上下对联的“粘”规则,使一对之间的叶韵发展成为整篇文章的和谐。无论咏物、应制、写景、抒情,都是“风格高华,句法宏伟,音节雄壮,比偶精严”。胡应麟将李乔的《侍宴甘露殿》与杜审言《早春游望》相结合、陈子昂的《晚乐乡》、沈泉期《宿七盘》、宋之问《胡从登封》等并列初唐五言律诗最佳人物。
中唐时期,李乔的诗随唐使东渡日本,《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制了《李乔百二咏》一卷。今天最早的钞本是日本天皇亲笔所的钞本,凡二十一首,在日本已经被定为国宝。镰仓时代早期学者源光行《百咏和歌》,即根据《李桥百二》翻作。《杂咏诗》和张注在日本影响很大。江户时期学者林述斋的《匿存丛书》本附跋说:“皇朝中期,我甚至喜欢这首诗,家传户念,甚至读者也会背诵童蒙受句。所以诸家传本,不一而足。”[
李乔在政治和文学方面取得了什么成就?他留下了什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