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名臣洪承类。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在松山战役中,洪承类战败,被清军俘虏。一开始,洪承类宁死不降,决心以身殉国。没有人听他的建议。为什么洪承类后来轻易投降清朝?
洪承类为何改变主意,选择投降?其中,一个细节,说明了洪承类成为叛徒的重要原因。
洪承类(1593-1665),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累官到陕西布政使参政,在镇压明末农民起义中立功,晋升为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崇祯十二年(1639年)晋升为蓟辽总督。
[img]117742[/img]
崇祯十五年(1642年)1月,洪承类在松山被清军围困半年多,城市粮草耗尽。松山副将夏承德要求向清军投降,并愿意以儿子为人质。
3月,清军突破松山,洪承类和巡抚邱民仰被俘,曹变蛟等将军被杀。洪承类被俘后,锦州守将祖大寿也率众出降。塔山和杏山也相继落入清军之手,明军的锦宁防线崩塌。
洪承类被俘后,选择绝食,拒绝投降,准备以身殉国。皇太极派人劝说他们投降。他们都被洪承类骂了。皇太极别无选择,仍然不想放弃。然后他派了最亲密的范文程去检查情况。
当范文程到达监狱时,当他看到洪承类时,洪承类仍然责骂他。然而,范文程一直很有耐心。他没有提到半个字,而是和洪承类谈论了古代和现代。同时,范文程观察了洪承类的表情。
谈话中,一块灰尘从横梁上掉下来,落在洪承类的衣服上。洪承类一边说话一边不停地掸灰尘,范文程一动不动。回去后,他向皇太极报告说洪承类不会死。他非常珍惜他的衣服,更不用说他的身体了?
《清史稿
洪承类传记载:上欲收承类为用,命范文程诏降。承类方科赤辱骂,文程徐和语,泛及今古事,梁间尘偶落,承类衣,承类刷去。文程迅速回归,告上说:“承类必不死,惜其衣,情况其身?”
[img]117743[/img]
于是,皇太极采用范文程等人的建议,亲自去监狱看望洪承类,看到洪承类衣服单薄,皇太极脱下貂皮,披在洪承类身上,对洪承类嘘寒问暖。洪承类想了很久,叹了口气说,真是明主啊,然后,磕头请投降。
《清史稿 洪承类传记载:上自临视,解所御貂毛衣之,说:“先生得无寒?”承类长时间瞪着眼睛,叹了口气:“真命世之主也!”是磕头请降。
洪承类投降清朝后,随清军入关,后来开始被清廷使用。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称号,列内院佐理机务,次年赴江南任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为巩固清朝统治,承类建议满洲统治集团也要“学汉语,学汉语”
洪承类死于康熙四年(1665年),文襄去世。
在《梅花岭》中,清代作家全祖望说了一件事,吴中的孙兆奎因起兵失败,被俘虏到南京。经略洪承类和他有老交情,问他:“先生在军里,你知道扬州阁部史公(史可法)真的死了吗?孙公回答说:“经略来自北方,你知道原来在松山殉难的洪公(洪承畴)真的死了,还是没死?洪承类听后很生气,赶紧叫下属把他推出去杀了。
仔细想想,这真是一个巨大的讽刺,洪承类从忠臣变成叛徒,为满清效力,当走狗,失去正直,非常可耻。
洪承类会判断历史上投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